1253490011112500双牌二中2020年下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问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D.《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3.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已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4.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5.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6.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7.观察下面《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B.太尉掌管律令、图籍
C.中央与地方互不统属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8.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10.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期,境内的百姓逐渐自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1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 ?? B.争权夺利?? ?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13.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14.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15.下图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6.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7.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C.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19.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20.王安石将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
A.北方农耕技术落后 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
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 D.南北方经济制度差异大
21.“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地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A.耶律阿保机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完颜阿骨打
22.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23.“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 B.青花瓷
C.粉彩瓷 D.珐琅彩
24.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25.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B.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D.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26.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而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27.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宰相掌控
B.废除宰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宰相分权制度
D.宰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2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9.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30“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相互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B.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4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臣以为亟定其制,而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摘自《晋书·傅玄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经对房玄龄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踰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到唐玄宗时已经说出“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到唐僖宗时情况更有了很大变化,如长安商人王酒胡就曾受唐僖宗邀请赴宴。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三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在古代中国长期推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33.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依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启发?(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成功经验。(4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帮兴起和发展的影响。(4分)
双牌二中2020年下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B
D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D
C
C
B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D
A
D
B
C
A
D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
(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4分)
(2)观点:废除九品中正制。
理由: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4分)
(3)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6分)
32.(12分)
(1)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6分)
(2)新现象:社会对商人的认同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商业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2分)
(3)特点:市坊不再分开;城市生活和市场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新的批发机构——行。(4分)
33.(14分)
(1)原因:徽州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
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6分)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4分)
(3)影响:缓解人地矛盾带来的贫困;冲击小农经济;带动手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和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商业文化的继承发展等。(从对农业、手工业、城市、金融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回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