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020—2021学年度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
【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古代的村落复原图
古代的集镇
中国古代城市的场景
古罗马帝国城市遗址
中世纪欧洲城堡
福建永定土楼
北方民居四合院
古代西亚民居建筑
一、村落产生
1. 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思考早期先民居住形式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原始农业的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
①村落的含义: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②村落产生的前提:农业与筑屋定居的出现
2. 村落的产生
半坡村落遗址
④意义: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③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⑤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①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②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③具有保守性;④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⑤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河南朱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明清天下四大镇
二、集镇的出现
1、集镇形成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教材思考集镇形成的原因?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素养提升---史料史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规模大,功能齐全;形成城镇网络;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 。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2、古代中国集镇的形成与发展
三、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巴比伦城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
1、城市产生的条件
2、城市的功能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中国古代城市
特点:布局工整;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内容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的
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古代长安城布局模型
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
4、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卫城遗址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特点: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线驿站繁密;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影响: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思考: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少
较少
较多
多
小
较小
较大
大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后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村落、集镇、城市的区别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1、世界各地的民居状况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尝试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民居的特点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巢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穴居
(1)受自然环境影响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中国古建筑木架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2、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因素
(3)受文化习俗影响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3、中国古代的民居——先秦以来
思考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3、中国古代的民居——先秦以来
概念阐释: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思考北方四合院民居的设计布局特点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课堂小结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