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3 18: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定远二中高一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三、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营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是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是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的,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摘编自刘阳《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材料二:
传统节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再比如,为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为景区注入文化元素、文化记忆,充实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月下穿针乞巧,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如同一条纽带,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共赴一场文化的宴会。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摘编自张凡《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的端午节富有意蕴:一是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二是在时间层面上传承了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当代内涵。
B.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C.当今,有些人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节日的真正文化内涵,是享乐主义的体现,应当批判。
D.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的中国民众,形式多样,效果良好,这助推了传统文化的复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相通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所以,传统节日不会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庆祝方式存在差异而受到影响。
B.涵养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应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并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两者相互结合。
C.如果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就会永远富有生命力,经久不衰。
D.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形式等让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就能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合起来,激活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当今“传承节日文化”形式的一项是(3分)( )
A.龙舟、菖蒲 B.“云上端午”
C.月下穿针乞巧 D.重阳赏菊登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端午节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当下,我们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1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8.文章以“把栏杆拍遍”为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4分)
9.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锣诛求百计,不恤雕瘵,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徒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
(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B.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C.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D.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试者,称为“进士”。
C.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顾况是个自恃才华的人,而白居易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受到他的推崇赞许。
B.白居易心系百姓,直言进谏。元和四年,旱灾严重,白居易上书建议全免江淮两赋,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
C.白居易超越职权,遭受贬谪。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随遇而安,得以善终。白居易被贬以后,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后又被启用,以刑部尚书致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4分)
(2)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4分)
14.白居易为什么反对李师道用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第?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也”“然”两个语助词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直率热烈。
C.颈联虚实结合,“春天树”“日暮云”在平淡中写出诗人的绵绵情韵。
D.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由人到诗,转换极其自然。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对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
(2)《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人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3)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海湖的春天,不像平原春水细雨中抽丝的青柳,也不像桃花般嫣红的江南少女。青海湖的春天是令人狂喜的诗,是阴阳交汇的歌,是叫人忘却忧伤的梦。更何况,只有青海湖的春天,才能让你亲眼目睹,海拔4000米以上的野生植物,如何在雪中复苏;让你看到,荒芜寂寥的大地, ① 敞开胸怀,拥抱生命,感受到草原人并非单调、枯燥的生活。
高贵的天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青海湖。但是,来自我国南方、东南亚的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鱼鸥、鸬鹚,又日夜兼程,不辞辛苦地向青海湖飞来。
我们无法探知鸟儿的内心。却可随意在青海湖看到,每一只展开双翅的鸟儿,满怀爱意追逐配偶、欢悦腾飞的情景,会发现即便是舞蹈、唱歌、捕食,它们的心思也全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只围着、顾着亲爱的伴侣。5、6月,雌鸟开始孵卵,鸟儿已不像初来时那般兴奋、好斗。 ② ,雄鸟在一旁精心守护,或飞来飞去地为雌鸟衔食喂饭,等待宝宝出世。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 拟人 借代 B.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拟人 排比 D.借代 排比 对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一只展开双翅的鸟儿,追逐另一只鸟、腾飞的情景,会发现即便是捕食,它们的心思也全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只围着另一只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为什么做科研?因为我从小就是自然科学的最爱,②我曾如饥似渴地沉迷于《十万个为什么》,③也曾尽情地遨游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④在课上还回答想要做达尔文一样的科学家。⑤中学期间我的生物成绩好,于是高考志愿填学生物不被家人看好。⑥读硕士的时候家人有些担忧,⑦读博士的时候家人说怕什么来什么,⑧最后我没有让家人失望,获得了一名博士后。⑨有人问我当年有没有想过要做博后,我说做博后一直是我的梦想。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7月11日在上海圆满落幕。峰会期间,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分别签约,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中智行车路协同应用等重大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突发的新挑战,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大显身手,更进一步加快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步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年的高考季,总会有一些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2020年的高考季也不例外,比如考了635分的育人男孩昂子喻,考了623分的脑瘫男孩姚俊鹏,这些分数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超强意志力表现,实际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身残志坚的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鼓舞着很多还在磨难中摸索前行的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定远二中高一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以偏概全,原因除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之外,还有“文化意涵”。C项,“享乐主义”属于无中生有。D项,“中国民众”应为“年轻人”。)
2.D(条件关系不当,“就能”应为“才能”。)
3.B(“云上端午”属于当今传承文化节日形式;其余三项均属于原本就有的纪念形式。)
4.端午节是多年以来约定俗成的、每年的五月初五、以纪念屈原殉国为依托、以吃粽子为形式、富有爱国内涵的传统节日。(共4分,酌情赋分)
5.(1)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2)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并以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赋予其当代表达。(每点3分)
6.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
7.D(“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是借代。)
8.“把栏杆拍遍”中的“拍”字表现了辛弃疾拍栏杆的力度和气势,(1分)“遍”字表现了辛弃疾拍的频次之多,(1分)文章以此为题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郁积,报国无门的失意英雄的形象。(2分)(酌情给分)
9.①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②辛弃疾特殊的人生历程;③辛弃疾的才能和思想。(每点2分,酌情给分)
10.B(正确的标点为: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11.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
12.C(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让宰相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他被派出为江州刺史。)
13.(1)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没有崇高声望和显赫功勋的人不可以授任。(“具瞻”“重望显功”各1分,双重否定句1分,句意1分)
(2)(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一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与”“厚薄”“追”各1分,句意1分)
14.①府第由太宗所赐,魏征孙子不能守成;②陛下买来还赐予魏征的孙子,以显示皇恩;③李师道是人臣,不应该抢占这样的美名。(每点1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以为有才华的人已没有了呢,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补授校书郎。元和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后为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减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全免江淮两赋,来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并请多放出一些宫人。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回原有的宅子。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从而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人臣,不应掠取美名。”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李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没有崇高声望和显赫功勋的人不可以授任。李锣多方搜括民财,不体恤民生疾苦,所得财物称为‘羡余’而献给皇上。现在如果给予他名誉和职务,天下四方闻知,将都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授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李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财富,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如果授职则朝廷纲纪大坏;如不授予他们,则待臣子有亲疏,事情处理得一不适当就不能再挽回了。”第二年,因母丧解职守制。服满复职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时,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扰。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要求马上倾全力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之耻,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之母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白居易再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记了形骸。过了很久,调升忠州刺史。又调回都城,任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负责起草诏旨敕制。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退休。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不必请谥号。
15.B(“对比手法”错。)
16.①对李白的思念之情;②对李白诗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③对再次相聚的期盼之情。(每点2分,酌情给分)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C(文中没有借代、夸张。)
19.①怎样在冰雪飘零中 ②雌鸟在窝中安心孵蛋(每点2分)
20.原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语言表达的更加细腻生动。(2分)如“满怀爱意”“欢悦”“舞蹈、唱歌”“顾着亲爱的伴侣”,这样的表达刻画出了鸟儿的心理状态,充满了浓浓的爱意。(2分)
21.(1)①句语序不当,将“我从小就是自然科学的最爱”改为“从小自然科学就是我的最爱”;(2)④句不完整,可以表述为“在课上还回答过想要做达尔文一样的科学家的问题”,或者“在课上还表达过想要做达尔文一样的科学家的愿望”;(3)⑤句“于是高考志愿填学生物不被家人看好”,中间缺少连词,应该为“于是高考志愿填学生物却不被家人看好”;(4)⑧句“获得了一名博士后”搭配不当,可以改为“获得了博士后学位”,或“成为一名博士后”。(每处1分,4分)
22.①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②7月11日在上海落幕;③期间,44个人工智能项目签约,④总投资额超300亿元人民币;⑤疫情加快了人工智能产业化步伐。(每点1分,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