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2课时课件(共82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2课时课件(共82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3 20:32:0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12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踌躇(chóu)
瀚海(hàn)
冷难着(zháo)
B.松柏(bǎi)
羌笛(qiāng)
寥落(liǎo)
C.狗窦(dòu)
风掣(chè)
飘絮(xù)
D.狐裘(qiú)
兜鍪(móu)
羹饭(gěng)
解析:A项中的“着”应读zhuó;B项中的“寥”应读liáo;D项中的“羹”应读gē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2分)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
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
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
D.望西都,意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解析:“神州”指中原大地。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答案:(1)比喻
(2)互文
(3)夸张
(4)设问
(5)双关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解析:B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岑参,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C.《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解析:岑参是边塞诗人。
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8.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有些同学总是把“汗青”误写为“汉青”。下面提供的历史素材中哪三句话最能言简意赅地解释为什么要写为“汗青”?①③⑤(填写句子序号)(3分)
①战国魏晋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竹简的制作材料是竹片。
②我国多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竹简,其中居延出土了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③为了便于书写并避免虫蛀,要用火烘烤青竹片使水分如汗渗出,故称“汗青”。
④除竹简外,还有木简和“牍”,“牍”的外形比“简”更宽更厚一些。
⑤竹简常用于书写经典、记载史传,因此“汗青”多用来借指“史册”。
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声名赫赫,挺起了民族脊梁。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 文天祥 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英勇就义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无一不是时代的英雄。时代不同,要求各异,英雄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创造了时代的价值。现在,不少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们叫黄大年,叫钟扬,叫刘传健……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最有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强国一代中的脊梁代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鞠躬尽cuì(瘁) 声名赫赫(hè) 脊梁(jǐ)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璀灿 ”,正确写法是“ 璀璨 ”。?(2分)
(3)“慷慨悲壮”中“慷慨”的意思是(A)(2分)
A.情绪激昂 
B.性格豪爽
C.感叹
D.大方;不吝啬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画线处补写句子。(2分)
10.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育英中学九年级(1)班将于周五下午两点上一堂以“咏诗词·会朋友”为主题的班会课,请你参与解决以下问题。(13分)
(1)活动前,班主任想邀请施校长参加,班委会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3分)
邀请函
遵敬的施校长:
您好!我们班将举办“咏诗词·会朋友”诗词朗诵会,想聆听您对以诗交友的看法,诚邀您于2021年3月18日下午2点亲自莅临我班参与本次活动。
2021年3月17日
九年级(1)班班委会
①邀请函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遵敬 ”,正确写法是“ 尊敬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删去“亲自” 。?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日期和署名调换位置 。?
(2)班长想要你去邀请语文学科组长张老师来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3分)
张老师,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举行“咏诗词·会朋友”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
(3)活动中有以下三个项目,请你来积极应对。(7分)
①语文老师打出两则材料,你能从材料中可归纳出什么信息?(2分)
材料一 2018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二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②生活从不缺少诗意,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的活动名称。(3分)
A.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斗草)
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
C.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钓鱼)
③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只填选项)(2分)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C  【乙】 B ?
解析:解答此题,可联系已学的相应词牌的词作,概括每行的字数来套用验证。如《卜算子·咏梅》首句“驿外断桥边”为五个字,与这两首词均不符合,排除;《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次句“倚清秋”为三个字,与这两首词均不符合,排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每句字数均与【甲】词相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每句为七个字,与【乙】词相同,故可得出答案。
11.根据要求默写。(10分)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________,________。”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________”。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4)“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了作者途经潼关,遥望旧朝故都长安时无限伤感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68分)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众多的样子 ?
(2)采葵持作羹
持:拿着
(3)不知饴阿谁
饴: 同“贻”,送给 ?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夸张。突出从军之久。
3.画线诗句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整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分)
答案:抒发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4.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4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9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拉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
(3)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宴请 (4)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拉,扯 ?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作者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送别武判官(2分)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3分)
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2分)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
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三)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1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中,“南乡子”是 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题目 。“坐断”的意思是占据。_______?(3分)
2.“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5分)
(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与刘备、曹操抗衡,连一代枭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起一经: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2)干戈寥落四周星
寥落:稀少。
(3)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修辞角度)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炼字的角度)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2分)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批判封建统治者王朝兴亡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对老百姓所受战争苦难的深切同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是一首元曲,标题中的“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昔日六朝古都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解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侧面描写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12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踌躇(chóu)
瀚海(hàn)
冷难着(zháo)
B.松柏(bǎi)
羌笛(qiāng)
寥落(liǎo)
C.狗窦(dòu)
风掣(chè)
飘絮(xù)
D.狐裘(qiú)
兜鍪(móu)
羹饭(gě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
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
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
D.望西都,意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岑参,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C.《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8.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有些同学总是把“汗青”误写为“汉青”。下面提供的历史素材中哪三句话最能言简意赅地解释为什么要写为“汗青”?__________(填写句子序号)(3分)
①战国魏晋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竹简的制作材料是竹片。
②我国多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竹简,其中居延出土了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③为了便于书写并避免虫蛀,要用火烘烤青竹片使水分如汗渗出,故称“汗青”。
④除竹简外,还有木简和“牍”,“牍”的外形比“简”更宽更厚一些。
⑤竹简常用于书写经典、记载史传,因此“汗青”多用来借指“史册”。
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声名赫赫,挺起了民族脊梁。从“ 
 ”的 
 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英勇就义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无一不是时代的英雄。时代不同,要求各异,英雄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创造了时代的价值。现在,不少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们叫黄大年,叫钟扬,叫刘传健……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最有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强国一代中的脊梁代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鞠躬尽cuì(
) 声名赫赫(
) 脊梁(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慷慨悲壮”中“慷慨”的意思是(
)(2分)
A.情绪激昂 
B.性格豪爽
C.感叹
D.大方;不吝啬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画线处补写句子。(2分)
10.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育英中学九年级(1)班将于周五下午两点上一堂以“咏诗词·会朋友”为主题的班会课,请你参与解决以下问题。(13分)
(1)活动前,班主任想邀请施校长参加,班委会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3分)
邀请函
遵敬的施校长:
您好!我们班将举办“咏诗词·会朋友”诗词朗诵会,想聆听您对以诗交友的看法,诚邀您于2021年3月18日下午2点亲自莅临我班参与本次活动。
2021年3月17日
九年级(1)班班委会
①邀请函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
(2)班长想要你去邀请语文学科组长张老师来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3分)
(3)活动中有以下三个项目,请你来积极应对。(7分)
①语文老师打出两则材料,你能从材料中可归纳出什么信息?(2分)
材料一 2018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二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从不缺少诗意,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的活动名称。(3分)
A.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
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C.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
)
③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只填选项)(2分)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
11.根据要求默写。(10分)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
(4)“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作者途经潼关,遥望旧朝故都长安时无限伤感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68分)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
(2)采葵持作羹
持:_________
(3)不知饴阿谁
饴: 
 ?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3.画线诗句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整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分)
4.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9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_______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
(3)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4)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_________,后八句则主要是写作者怀着_______________的心情送别武判官(2分)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3分)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2分)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三)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1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中,“南乡子”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坐断”的意思是_______?(3分)
2.“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5分)
(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戈寥落四周星
寥落:__________
(3)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修辞角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炼字的角度)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_____”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_____”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2分)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元曲,标题中的“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昔日六朝古都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乐府”。
①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字词解释。(PPT)
4.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三、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五、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明确:【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新课导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二、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三、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六、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七、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八、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4.诗歌主旨。
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九、小结(PPT)
十、随堂练习(PPT)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四、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小结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写作特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问答入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也看出诗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二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流露出他爱国、卫国情怀。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习《过零丁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五、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小结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
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新课导入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品读,把握内容与情感。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五、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六、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七、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八、随堂练习(PPT)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2张PPT)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新课导入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导入新课
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3.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4.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一、关于“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二、正音、句读
ā
zhǒng
dòu
zhì
kuí
chōng
gēng

始:
归:
君:  
冢:
累累:
狗窦:
雉:
中庭:
生:
旅谷:
葵:  
舂:
持:
作:
羹:
一时:
贻:
沾:
三、字词解释

回家
你,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坟墓
与“垒垒”通,众多的样子。
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野鸡
屋前的院子

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即野葵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拿着
当作
菜。糊状的
一会儿
送,赠送
渗入
四、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五、整体感知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六、细读感悟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的人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
十倍、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
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七、小

情节:
情感变化:
主题思想
八、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中心:
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zhé
sàn
qiú
qīn
zhuó

pa
chè

朗读诗歌
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想一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送别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2、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千古传诵的
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析:
“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
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矛盾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对偶、夸张。
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既然是送别,为什么又要咏雪呢?
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中送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依依惜别
想一想
2.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主旨: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小结
练习巩固
1.这首诗作者????????????????,?????????代诗人,他和
_______
并举,同为
诗派的代表诗人。
2.请写出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
——————————————————
3.哪两句诗表现了雪天苦寒的生活情景?
———————————————————
4.哪两句诗又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高适
边塞
练习巩固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许多真情实感,然
而诗人在送友人归京时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6.诗人将雪中送别写得独具特色,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
————————————————————
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课时
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北固山图
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风格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稼轩故里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
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
(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
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
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朗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西临长江。
 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注释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⑥休:停止。
  ⑦坐断:占据、割据。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文翻译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
之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上片
问江山
问兴亡
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悠悠”
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
孙权
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借古讽今,
寄情委婉深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问答入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也看出诗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二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流露出他爱国、卫国情怀。
写作特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过零丁洋》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背景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
huáng
liáo
lùo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经:经书。干戈:指战争。寥落:稀少。四周:四年。
风飘絮,雨打萍:风中柳絮,雨中浮萍。同样比喻国家和自身摇摆不定。
注释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①不投降卖国;②爱国之心。汗青:史册。
前两个“惶恐”“零丁”:地名。
后两个“惶恐”“零丁”:表心情。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诗文翻译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
如今被俘,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受到皇帝选拔,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内容分析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用了比喻的修辞“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颈联一句好在哪里?
本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字面重复而词义不重复,地名巧妙地转化为心情。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家的心情,下句写目前
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上下
两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尽
显悲怆沉郁之感。
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内容拓展
小结:《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
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
首联:步入仕途,起兵抗元。
颔联:国家危难,命运艰辛。
(比喻)
颈联: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对偶)
尾联:舍生取义,名垂青史。
叙事
抒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常识检测
1.《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
___代____家。
2.给黑体字注音。
峰峦


潼关(

宫阙


踌躇(
)(

《全元散曲》
张养浩
希孟
云庄

散曲
luán
tóng
què
chóu
chú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曲简介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有小令和散套两种。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小传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写作背景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处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唉!一朝建立,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划分层次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内容赏析
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
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轻松演练
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曲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望西都,意踌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3.《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答案: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
chú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答案:(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
(2)乐府诗
(3)长短句 杂剧 散曲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
(2)不知饴阿谁
饴: 同“贻”,送给 ?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宴请 ?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拉,扯 ?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中原地区 ?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占领,占据 ?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这里指史册 ?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答案:(1)雉从梁上飞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生子当如孙仲谋(4)山河破碎风飘絮
(5)伤心秦汉经行处
(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8)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9)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解析: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明确:【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4.诗歌主旨。
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六、小结(PPT)
七、随堂练习(PPT)
导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二、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小结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写作特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问答入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也看出诗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二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流露出他爱国、卫国情怀。
导学《过零丁洋》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四、小结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
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
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三、品读,把握内容与情感。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四、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五、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六、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随堂练习(PPT)
【课后导练】
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过零丁洋》的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5)《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①借古讽今,抒发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寒窗苦读,明经入仕;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5)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赏析诗句。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
(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3)“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4)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中心。
(5)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
(2)不知饴阿谁
饴: 
 ?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文中标记)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
近看: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
情感变化为: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四、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明确: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文中标记)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口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文中标记)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
4.诗歌主旨。
明确:
六、随堂练习(PPT)
导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二、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
三、写作特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
二是:
三是:
导学《过零丁洋》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二、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
??
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三、品读,把握内容与情感。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文中标记)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
4.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四、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五、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
六、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
七、随堂练习(PPT)
【课后导练】
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过零丁洋》的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5)《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句。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