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国家未来何处去?
(1927-1937)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一切权利皆有党集中,由党发施。”
——胡汉民《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
向“右”走——三民主义的政治偏航
“无宪法的训政只是专制。”
——胡适《人权论集》
设问:虽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仍然会给中国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评价:
实现统一符合历史潮流,
是三民主义军政思想的历史贡献
向“右”走—三民主义的军政终结
今日国家险象,无论为政府与社会计,只有使三行绝对听命于中央,彻底合作,乃为国家民族唯一之生路。 ——吕芳上《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指1920年创办的鸿生火柴厂)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
当时中国人如此地投入其心力于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毋宁是由于大家盼望这一个新政府能执行孙中山承诺的理想及其描述的愿景。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设问:是否代表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和思想反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乡村建设运动(保甲、实验县、教育、合作社制度)和新生活运动(1934年)
民国以来的“政治改革之所以不成功,完全在新政治习惯的缺乏;……而新政治习惯的培养……天然须从乡村小范围去作”。 ——梁漱溟
“盖共匪煽惑民众,而我党员离开民众,共党组织人民,而我党部疏远人民,……又何怪人民受其欺诱,而其势力遂借以蔓延”。1930年底,蒋介石宣布,所有“剿匪”之军饷给养“概由中央发给,不准就地筹款”。
——据《蒋主席告诫湘鄂赣党政军负责人员令》等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礼义廉耻”(四维)是新运的中心思想。“三化”是实践理论的行动指引。所谓“三化”,就是“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
(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向“右”走——三民主义的政治背离
政府主导下的这种变迁方式……保甲、合作社也因之在相当大程度上为村落中以土豪劣绅、地主富农为代表的“强势阶层”所操纵、掌握。社会效用也由此大打折扣。
——赵泉民《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数年未加清理,侵蚀挪借,视为故常。前岁(1931年)水灾发生,此项秘密,遂完全揭露……长岳监督毛钟才侵蚀堤款,逃逸无踪……各县县长,财政局长,各征收局长,亏蚀或挪借捐款者,多或逾万” 。
——《申报》1933年8月28日
“然武昌堤竟溃决,亦未闻斩一人”。——《国闻周报》1931年9月21日
向“右”走——三民主义的政治偏航
向“左”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极左开始泛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
城市
农村
革命重心转移
向“左”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武装斗争)
1927.8.1
1927.8.7
1927.9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追问:为什么只能采取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式?
追问:为什么选择农村?
向“左”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地革命)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性质:工农革命政权
意义:建立对峙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向“左”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红色政权)
向“左”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共苏区时期被查处的部分贪官
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城市
农村
斯诺所摄的毛泽东首次刊发在1937年1月的美国《生活》画报上。
之前,外界对毛的形象模糊不清
20年代、30年代日本方面,民间也好,官方也好,对毛泽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认识可言,在他们看来,毛不过是一个借共产主义在农村闹事的贼人,可能没有其他的更详细的认识。
——石川祯浩
国家道路的对抗——国际的知名度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那一期的题目是《在孙陨落之后升起》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三民主义的偏航
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
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
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企图逐步紧缩苏区,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
“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和消极防御思想主导下的中共反围剿
诱敌深入到御敌于国门---运动游击战到阵地阻击战
国家道路的对抗
——军事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道会议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此次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征过程的代表会议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不符合党章或党内规则和附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 ——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
向“左”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自主解决问题)
理解中共走向成熟关键: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从幼稚到成熟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10三军会师
86000?
6500
长征的作用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
A. 配合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B.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C. 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
D. 策应正面战场的国军作战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你被黑暗敲打,恰恰说明你是光明的本身
向死而生
无问西东
长征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凄美壮烈的油画?气吞山河的诗词?惊心动魄的故事?
还是?…… 还有?……
国民党和共产党所做的道路哪条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今天追逐红军长征足迹回看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何在?
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士兵浴血奋战走过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