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高二地理(学考班)
命题者:高二地理备课组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2020.11.2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华南、西南与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隶属广西,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组成,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经济区将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读图3—1—1,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l~3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
C.整体性
D.阶段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边界明确
B.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C.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D.划分指标主要是气候
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还要(
)。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澳大利亚(图3-1-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3-1-4)。据此完成4~6题。
4.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1-3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5.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6.
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图3-1-4完成7~8题。
7.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8.图示选定的区域,最适合建设(
)。
A.大型垃圾处理场
B.大型仓储式超市
C.汽车加油站
D.水源保护区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气象预报
10.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判断火灾发生地点,分析火灾发生原因
B.及时了解火灾发生范围和扑灭火灾时间
C.预测火灾空间发展趋势,制定灭火方案
D.估算森林火灾造成损失和制定灾后方案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图3-2-5示意南亚某国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1~13题。
11.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13.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B.扩大坡耕地面积
C.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D.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的是(
)。
A.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15.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
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回答16~17题。
1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1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读图3—3—2与图3—3—3,回答18~20题。
18.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
D.冶金工业
19.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围绕能源开采,着力构造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电——钢
④煤——铁——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山西省资源丰富,煤产量大,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
A.煤炭开采成本较高
B.电力投资比重大于煤炭投资比重
C.长期以单—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D.能源工业投资比重较小
图3—3—6是长江流域图,读图回答21~23题。
21.该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
)。
A.大气污染
B.城市热岛效应
C.水体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22.近十几年来,长江洪涝频繁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长江中上游水电开发
B.中游河道截弯取直
C.中下游湖泊沿岸围湖造田
D.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
23.与中、上游比,长江下游开发利用的优势是(
)。
A.水能资源
B.航运和灌溉
C.矿产资源
D.太阳能资源
图3-3-7示意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与治理,读图回答24~25题。
24.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C.重点发展旅游业
D.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25.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14分)
课题名称:认识身边的地理区域。
研究对象:海峡西岸经济区(图3一1一7)
研究思路:
阅读材料: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临近港澳,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开展并完成下列课题的研究。
(1)阶段Ⅰ:观察图3一1一7和阅读材料,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
,
,
,
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
,
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6分)
(2)阶段Ⅱ: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加快区域发展条件的调查。请你说出应从哪些方面开展调查。(4分)
(3)阶段Ⅲ:请你举例说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条件。(4分)
27.图3-2-7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及该地区气候资料。据记载,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该地区森林茂盛,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而上世纪50~60年代,该地区却一度变成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呈现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分析该地区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主要原因。(10分)
(2)说出该地区“红色荒漠”带来的主要危害。(4分)
(3)列举因地制宜治理该地区“红色荒漠化”的有效措施。(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3-3-11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4分)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8分)
(4)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是因为风能发电:
。(2分)
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高二地理(学考班)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C
D
B
D
B
C
D
A
D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C
A
D
A
C
C
C
C
A
C
题号
23
24
25
答案
B
A
D
二、综合题(3小题,共50分)
26.(共14分)
(1)长三角
珠三角
台湾地区
祖国大陆
承南启北
贯通东西
(6分,每空1分)
(2)自然方面:地形、地质、气候、水文、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方面:人口、交通、产业现状、技术、资金和政策等。
(4分,每点2分)
(3)围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台湾隔海相望,邻近港澳,有利对外交流;东部临海,海运便利,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好;在西部山区有多样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水力资源;(4分,每点1分)
27.(共18分)
(1)自然原因:①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集中且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6分,每点2分)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4分,每点2分)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粮食减产;河湖淤塞,调洪能力降低,旱涝灾害加剧;地表裸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多;地表变崎岖,河湖淤浅,影响交通、航运。(4分,每点1分)
(3)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建设水电站、推广沼气,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修梯田、修挡土坝等。(4分,每点1分)
28.(共18分)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4分,每点2分)
(2)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地形平坦。
(4分,每点2分)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技术较落后。
(8分,每点2分)
(4)不稳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