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3 22:4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科书
书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
,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6分钟
6
分钟
6分钟
3分钟
导入
环节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环节二:王室衰微
环节三:诸侯争霸
环节四:争霸战争的影响
师:西周在周厉王在位期间统治危机爆发,周厉王贪婪暴虐,与民争利,于是公元前841年,引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周王朝受到沉重打击。到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在位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趁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灭亡。此后诸侯拥立周平王继位。由于当时国都遭到破坏,周围又有戎人的威胁,于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这一事件史称平王东迁,中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东周时期。为何称为东周,大家观察地图便会明白,那是因为洛邑位于镐京的东边,因此与西周相对,称为东周。东周时期包含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之所以命名为“春秋”,主要是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史记录,而国史多以“春秋”命名,其中鲁国《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大事,后世史家便将这一时期段的历史称为“春秋”。目前学术界主要将春秋时代的开始定为公元前770年,以平王东迁为标志,此后以《史记·六国年表》所载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作为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因而,春秋主要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则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过渡:从西周进入春秋时期,除了都城变化以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师:首先表现在春秋的经济发展方面。请大家观察图片,有什么新变化呢?
生:农业上使用铁器。
师:大家可以发现在农业方面,人们使用的工具材质有了变化。人们之前使用石器、骨器、青铜器,而到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并应用于生产。在这一时期,农业上还有一个新变化。咱们先看一张图片,这是山西浑源地区出土的一只牛尊,据专家考订这是春秋后期晋国的作品。请大家注意观察牛的鼻子,你发现了什么?对,牛的鼻子被穿孔,还被戴了环。那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标志,说明当时的牛已经走出单纯肉食和祭祀的范围,成为供人役使的耕牛了,这是牛作为畜力的实物见证。此外,春秋时许多人名往往以牛和耕相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述了孔子七十七位著名弟子的名字,其中就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因而结合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均可印证在春秋时期,农业上的新变化便是出现了铁器牛耕。
在手工业方面,春秋时期出现了冶铁、煮盐、漆器这些新的手工业部门。漆器以楚国所产最为著名,技艺高超。此外,春秋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展也较快,许多青铜器皿采用很多新的工艺,使器物更加精细、美观。纺织业则以齐国最为发达,历史上曾有“冠带衣履天下”之说,指的就是天下人都喜爱穿齐国出产的服饰。
农业和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很多城市出现了市场,并且由于交易的增多,商周时以贝、玉、帛等实物为主的货币已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因而到春秋时人们更多地使用金属货币。
春秋经济领域的变化,特别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
春秋时期,由于农具的进步,各诸侯国国都都开始了垦荒的高潮。垦荒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凡是当时具备条件的土地全部开垦。——《简明春秋史》
生:铁器牛耕促进了春秋时期荒地的开发和耕地的增加。
但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却导致西周原有的各种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逐渐遭到破坏。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极大增强了诸侯的实力。此外,按照分封制的规定,诸侯需要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然而春秋时期出现的情况却是一些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直接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这样会带来什么问题?对,诸侯对土地的控制力上升,而作为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的周天子却无法控制土地,这就导致以土地为纽带的分封制逐渐瓦解。
进一步提问:那分封制瓦解带来的政治局面是什么呢?教师引领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
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朝聘制度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诸侯需要每隔5年需要定期朝聘周天子,而到了据《春秋》242年的记载,鲁国仅向周天子朝贡七次,鲁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生:周天子政治地位下降。
材料
西周,周天子拥有千里王畿,而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周天子实际拥有的土地方圆不超过二百里,只相当于一个中小诸侯国的地盘。从财政上看,西周时期土地的财富和诸侯缴纳贡赋足以支撑周王室的生活,而到了春秋时期,平王死,桓王派人到鲁国乞求丧葬费。三年后发生灾荒,又去鲁国“告饥”。以后又向鲁国乞求贡车。
生:周天子经济实力下滑。
材料:西周周天子至少拥有十四师(军)
;诸侯只能有一、二军,最多不超过三军。到了春秋时期,平王死后,其孙桓王即位,与郑国关系交恶,公元前707年桓王统帅周、陈、蔡、卫四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惨遭失败。
生:军事能力减弱。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的综合实力和地位到春秋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周天子的综合实力和地位下降,我们将其总结为王室衰微。
王室衰微,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咱们继续看一则史料的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由于天下共主周天子失掉权威,各地诸侯崛起,但彼此实力又相互制衡,因此很难产生新的天下共主,诸侯国之间便相互攻伐,强国兼并弱国,不断争夺霸主地位。因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便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春秋霸主相继登上历史的舞台。你知道的霸主有谁呢?
出示地图和人物。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最早站上霸主圣坛的是位于东方的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的霸业与一位人物密不可分,那就是管仲,君臣二人互相成就的故事还要从一箭之仇说起。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大臣所杀。早在襄公即位之初,他的两个弟弟便被迫外出避难。公子纠逃到鲁国,由管仲辅佐。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由鲍叔牙辅佐。两位公子听到襄公已死的消息,都快马加鞭赶回国争夺君位。公子小白在返回齐国的途中遭到管仲的阻击。管仲为帮助公子纠抢位,一箭射向小白,却恰巧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装死幸免于难,而管仲和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放缓了回齐国的速度,最终小白抢先进入齐国,夺得君位,是为齐桓公。后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记前仇,起用管仲为相,开始向霸业迈进。
管仲成为相国之后,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积极改革齐国内政,发展齐国的经济,训练军队。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国势日渐强盛,为争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春秋时期,由于夷狄部落在诸侯国互相征伐之际乘机大肆活动,对诸夏各国不断地进行侵扰。因而,为了争取中小诸侯国的支持,齐桓公又听从管仲建议,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并付诸行动。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名义上仍然尊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霸主以天子的旗号领导各诸侯国驱除夷狄对华夏族的侵略。在攘夷的过程中,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据鲁史《春秋》记载,春秋242年间共有483次战争。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生: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造成社会的动荡,是一种消极影响。
材料二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生: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材料三
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生: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动较大、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农业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也在这一过程中导致西周分封制逐步瓦解,在政治上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由此200多年间战事不断,是一个政治大动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