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复习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3 22: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科书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和青铜器、甲骨文等文明成就,知道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时代特征,理解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通过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甲骨文卜辞、克盉铭文等,认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培养史料的辨析和史证意识。通过阅读《论语》、《孟子》等材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学会从史料中分析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认识到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开辟了广阔天地,也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如何进行历史的单元学习?
教师概括从单元综述、单元内容、单元检测三个方面学习。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3分钟
一、单元综述
【教师活动】提问: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单元内容如何概括?
第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这是我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社会变革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学生活动】观看PPT,了解单元概述
18分钟
三、单元内容
1.知识点概括
【教师活动】讲解本单元8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倾听教师讲解,理解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描述。
2.具体知识点讲解
(1)夏商周三代更替
【教师活动】讲述该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重点分析夏朝建立后制度的变化。展示尧舜禹时期部族联盟首领位子承继方式的材料和启继任夏朝首领的材料,提问学生选拔首领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概括伴随着夏朝建立,启继承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由之前的选贤与能,变成了血缘关系。
(2)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重点分析分封制的内容与作用。出示克盉及其内部铭文,提问学生克是以什么身份被封为燕的诸侯;克可以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什么东西;克到达燕地后,需要做一些什么。
教师概括分封制的对象和内容,层层分封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克以周王室的身份前往燕,获得了土地和人口,需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3)青铜工艺的成就与甲骨文
【教师活动】介绍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讲述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展示夏朝青铜器,指出它们主要是饮食所用器具;展示不同级别的人使用的青铜器配置,提问学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概括青铜器从食器演变为礼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从主要为食器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教师活动】展示甲骨文中“妇好娩女”拓片,提问学生甲骨文的功能是什么。
教师概括甲骨文有记事的功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展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指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甲骨文有记事功能。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活动】讲述该部分重点知识,展示生产工具的演变。提问学生铁器的优点是什么,以及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影响。
教师概括与石器相比,铁器更加锋利耐用,硬度也更高;相比铜器,铁器更硬不易折断,铁矿分布更广,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铁器比青铜器更耐用、锋利,更加适用于日常生活。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铁器更加坚硬耐用,使用推广铁农具有利于农业发展。
【教师活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化,出示城濮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情况对比表,提问学生战国时期战争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教师概括战国时期战争投入兵力多、时间长、伤亡重,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霸,而战国时期是兼并。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但同时也加强了社会统一的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思考回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更大。
(5)商鞅变法
【教师活动】讲述商鞅变法的内容,提问学生这些内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教师概括变法可以集权、富国和强兵,对于秦国实力的增强以及之后完成统一,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政治方面可以加强中央权力,经济方面可以让国家富裕,军事上可以让国家军队战斗力更强。
(6)都江堰水利工程
【教师活动】讲解都江堰部分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7)老子和孔子
【教师活动】讲解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主张及代表作。展示孔子核心思想“仁”,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提问学生何为“仁”?
教师解释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凡事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仁”的思想包含着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每个人都以此为标准,做到修身、律己,然后推广到自己的家庭,最后一步步治国、平天下,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仁”就是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8)“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活动】讲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百家争鸣”的巨大影响。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指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2分钟
三、单元检测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提问、讲解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倾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