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区域的基本含义
1,2,3,4,5,26(1)(2)
区域发展阶段
7,8,9,14,15,26(3),27(1)(2)(4)
区域发展差异
10,11,12,13,16,17,18,19,28
区域经济联系
6,20,21,22,23,24,25,27(3),29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我国“十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4~6题。
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读我国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a)和茶叶产量(b)空间格局变化图,完成7~9题。
7.据图判断( )
A.2014年,四川茶叶单位面积产量低于贵州
B.与1984年相比,2014年云南茶叶单产大幅度提高
C.1984~2014年,湖南茶叶产量持续下降
D.1984~2014年,浙江茶园面积逐年上升
8.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的转移方向大致是( )
A.西南
B.西北
C.东北
D.东南
9.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有( )
①东部自然条件优越 ②国家政策导向 ③西部生态环境良好 ④西部生产成本低于东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甲、乙两图,完成10~12题。
10.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11.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1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3~15题。
13.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位于入海口处
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土壤都比较肥沃
D.都是平原地区
1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1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地区商业贸易发展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某研究机构将我国范围内北京时间21:00至次日3:00之间发生的现场消费(不包括网络消费)定义为“夜间消费”,并认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下图示意该研究机构绘制的2016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据此回答16~17题。
16.我国“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总体是( )
A.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B.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地区
C.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
D.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
17.该图未能真实反映出新疆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我国各地的( )
A.人口密度差异
B.纬度差异
C.经度差异
D.消费习惯差异
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机械粒收是我国发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通常在30%~40%,难以满足机械粒收籽粒含水率低于28%的要求。美国玉米机械粒收高峰期迟于生理成熟高峰期约1个月,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降低至15%~25%,而华北地区在现有种植模式下通过推迟收获期降低籽粒含水率的力度有限。读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时间分布图,完成18~19题。
18.导致陕西西部与河南东部夏玉米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19.从气候条件考虑,最适宜推广机械粒收技术的地区是( )
A.豫南
B.鲁东
C.冀北
D.皖北
竹纸扇也称竹扇、折扇,是夏天常见的日用品之一,是用优质的天然竹子和纸张经过工匠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竹纸扇(如图所示)主要由竹片(丝)、纸和铆钉三部分组成。四川省自贡(29.35°N,104.72°E)是我国竹纸扇的起源地之一,自清代初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竹纸扇已被列为四川省重要文化遗产。据此完成20~22题。
20.历史上,四川自贡竹扇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温暖的气候条件
C.丰富的自然资源
D.精湛的手工技艺
21.四川自贡竹扇业能够流传数百年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B.多种多样的功能用途
C.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D.工匠技艺的世代传承
22.清代中后期竹扇面料纸逐渐被油纸和丝绸布料所取代,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消费群体
B.延长使用时间
C.减少纸张浪费
D.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女鞋之都位于成都市武侯区,2002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2006年正式授牌。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四川省鞋业协会会长表示:“前几年我们考察了很多的地方,如巴中、安岳、乐山沐川、仁寿、健为等省内9个市、州、县……最后,大家敲定了安岳和乐至。2017年7月,入驻安岳国际鞋都的企业达到了120家。下图为安岳与周边区域交通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23~25题。
23.促使中国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都( )
A.市场需求减少
B.产业结构调整
C.企业竞争加剧
D.原材料枯竭
24.政府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点选在安岳,主要是考虑安岳( )
A.地理位置优越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环境质量好
25.产业转移后的成都市武侯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石油化工业
B.机械加工业
C.现代服务业
D.现代新型农业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1)从下面的甲、乙、丙三图中任意选择一种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2分)
(注意:①只选择一个现象作答,若选择了两个及以上,只对前一个评分;②作答时先写你所选择的图幅代号,再写解释答案。)
(2)在我国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4分)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失。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的消失为例,简析这些现象消失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重庆有雾城、山城的别称,嘉陵江与长江在城中交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西南地区农矿产品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是重庆市的重要商品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重庆20世纪以来两个时期的工业发展示意图。
(1)时期一为抗日战争时期,此时重庆作为我国抗战的大后方,工业主要沿河布局,推测其主要优势是________。(1分)
(2)时期二与时期一相比,重庆的工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点的规模________,数量________。对重庆地区城市化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时期二,重庆城区内的部分工业在政府的组织下向周边地区迁移,分析这种迁移对城区的有利影响。(3分)
(4)分析重庆市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28.下表是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纺织工业(规模在年收入2
000万元以上)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统计资料。读表,回答问题。(8分)
年份地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东部、东北
87.8
87.5
86.2
85.3
中部
8.0
8.3
9.2
10.0
西部
4.2
4.2
4.6
4.7
(1)指出我国纺织工业空间布局的特点。(4分)
(2)与东部、东北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4分)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2010年至今,中国制造业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并购,涉及数据通讯、航空、生物技术、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软件和技术7年,中兴网络设备与智能手机业务随之陷入瘫痪状态。下图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布图(建成)。2012年2月,美国公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期扭转自1987年以来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的局面。陆续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将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重新树立美国制造业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优势。
(1)分析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投资并购的意义。(6分)
(2)简述198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的原因。(5分)
(3)分析中兴通讯业务陷入瘫痪的原因。(6分)
PAGE
-
12
-阶段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区域的基本含义
1,2,3,4,5,26(1)(2)
区域发展阶段
7,8,9,14,15,26(3),27(1)(2)(4)
区域发展差异
10,11,12,13,16,17,18,19,28
区域经济联系
6,20,21,22,23,24,25,27(3),29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我国“十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答案 C
解析 四类功能区有多个划分依据,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于综合指标。
2.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答案 A
解析 四类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答案 B
解析 四类区域各具特色,体现了区域差异性特点。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4~6题。
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 C
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即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洪泽湖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差异很小。
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解析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读我国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a)和茶叶产量(b)空间格局变化图,完成7~9题。
7.据图判断( )
A.2014年,四川茶叶单位面积产量低于贵州
B.与1984年相比,2014年云南茶叶单产大幅度提高
C.1984~2014年,湖南茶叶产量持续下降
D.1984~2014年,浙江茶园面积逐年上升
答案 B
解析 2014年,四川茶园面积小于贵州,茶叶产量略大于贵州,则四川茶叶单位面积产量高于贵州,A项错误;与1984年相比,2014年云南茶叶产量增长幅度明显大于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幅度,说明云南茶叶单产大幅度提高,B项正确;湖南茶叶产量先降低后增加,C项错误;浙江茶园面积波动上升,D项错误。
8.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的转移方向大致是( )
A.西南
B.西北
C.东北
D.东南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长江经济带东部茶叶产量增加幅度小,西部茶叶产量增加幅度大,这说明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向西移动;西南部的云南、贵州茶叶产量增加幅度最大,故生产重心的转移方向大致是西南,A项正确。
9.1984~2014年,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有( )
①东部自然条件优越 ②国家政策导向 ③西部生态环境良好 ④西部生产成本低于东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重心向西南转移。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西部生态环境优势、西部生产成本低,故D项正确。
读甲、乙两图,完成10~12题。
10.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答案 B
解析 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11.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答案 D
解析 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1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乙图所示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③④⑤⑥符合乙图所示区域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3~15题。
13.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位于入海口处
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土壤都比较肥沃
D.都是平原地区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内陆地区,A项符合题意;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性是它们都位于我国季风区、土壤都比较肥沃、都是平原地区,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答案 D
解析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D项符合题意。
1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地区商业贸易发展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答案 D
解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少,发展重工业的原料来自该区域之外,D项符合题意。
某研究机构将我国范围内北京时间21:00至次日3:00之间发生的现场消费(不包括网络消费)定义为“夜间消费”,并认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下图示意该研究机构绘制的2016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据此回答16~17题。
16.我国“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总体是( )
A.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B.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地区
C.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
D.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总体是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A项错误;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D项正确;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消费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平原地区、山地地区的消费差异,B项错误。
17.该图未能真实反映出新疆的夜间经济活跃程度,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我国各地的( )
A.人口密度差异
B.纬度差异
C.经度差异
D.消费习惯差异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新疆夜间消费比例较高;据材料可知,夜间消费统计时间为北京时间21:00至次日3:00。新疆位置偏西,与东部地区相比,地方时差异较大,导致新疆夜间消费比较高,故C项正确。
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机械粒收是我国发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通常在30%~40%,难以满足机械粒收籽粒含水率低于28%的要求。美国玉米机械粒收高峰期迟于生理成熟高峰期约1个月,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降低至15%~25%,而华北地区在现有种植模式下通过推迟收获期降低籽粒含水率的力度有限。读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时间分布图,完成18~19题。
18.导致陕西西部与河南东部夏玉米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陕西西部夏玉米播种时间晚于河南东部,这一趋势与冬小麦成熟和收获进程一致且相距时间较近,多数区域为冬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夏玉米播种,陕西西部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冬小麦收获期和夏玉米播种期都晚于河南东部平原地区,C项正确。
19.从气候条件考虑,最适宜推广机械粒收技术的地区是( )
A.豫南
B.鲁东
C.冀北
D.皖北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豫南地区夏玉米播种时间最早,豫南地区积温资源丰富,在不影响冬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通过提早夏玉米播期,可以满足籽粒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要求,A项正确。
竹纸扇也称竹扇、折扇,是夏天常见的日用品之一,是用优质的天然竹子和纸张经过工匠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竹纸扇(如图所示)主要由竹片(丝)、纸和铆钉三部分组成。四川省自贡(29.35°N,104.72°E)是我国竹纸扇的起源地之一,自清代初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竹纸扇已被列为四川省重要文化遗产。据此完成20~22题。
20.历史上,四川自贡竹扇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温暖的气候条件
C.丰富的自然资源
D.精湛的手工技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竹纸扇的原材料主要是天然竹子、纸和铆钉。四川自贡地处亚热带地区,野生竹林面积广,竹材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为竹扇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故C项正确。
21.四川自贡竹扇业能够流传数百年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B.多种多样的功能用途
C.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D.工匠技艺的世代传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自清代初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工匠多道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可知,竹扇业手工工艺复杂,且工艺能够流传数百年,主要依靠工匠们的世代传承,故D项正确。
22.清代中后期竹扇面料纸逐渐被油纸和丝绸布料所取代,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消费群体
B.延长使用时间
C.减少纸张浪费
D.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 B
解析 竹扇的原面料纸易破损,而油纸或丝绸布料更耐用,可以延长扇子的使用时间,故B项正确。
中国女鞋之都位于成都市武侯区,2002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2006年正式授牌。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四川省鞋业协会会长表示:“前几年我们考察了很多的地方,如巴中、安岳、乐山沐川、仁寿、健为等省内9个市、州、县……最后,大家敲定了安岳和乐至。2017年7月,入驻安岳国际鞋都的企业达到了120家。下图为安岳与周边区域交通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23~25题。
23.促使中国女鞋之都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都( )
A.市场需求减少
B.产业结构调整
C.企业竞争加剧
D.原材料枯竭
答案 B
解析 随着成渝经济的高速发展,成都、重庆两地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被转移,故B项正确。
24.政府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点选在安岳,主要是考虑安岳( )
A.地理位置优越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环境质量好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安岳位于成渝经济发展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A项正确;与其他被考察地点相比,安岳在劳动力成本、产业基础、环境质量等方面并没有突出优势,排除B、C、D三项。
25.产业转移后的成都市武侯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最可能是( )
A.石油化工业
B.机械加工业
C.现代服务业
D.现代新型农业
答案 C
解析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增长速度快、社会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产业升级的首选方向。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1)从下面的甲、乙、丙三图中任意选择一种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2分)
(注意:①只选择一个现象作答,若选择了两个及以上,只对前一个评分;②作答时先写你所选择的图幅代号,再写解释答案。)
(2)在我国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4分)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失。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的消失为例,简析这些现象消失的原因。(8分)
答案 (1)甲: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户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
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
丙:云南纬度较低,地势较高,四季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或“一雨即成秋”)。
(2)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来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 第(1)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同,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说明。第(2)题,云南“怪”多,主要是因为地形、气候复杂,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显著。第(3)题,消失的原因主要有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重庆有雾城、山城的别称,嘉陵江与长江在城中交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西南地区农矿产品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是重庆市的重要商品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重庆20世纪以来两个时期的工业发展示意图。
(1)时期一为抗日战争时期,此时重庆作为我国抗战的大后方,工业主要沿河布局,推测其主要优势是________。(1分)
(2)时期二与时期一相比,重庆的工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点的规模________,数量________。对重庆地区城市化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时期二,重庆城区内的部分工业在政府的组织下向周边地区迁移,分析这种迁移对城区的有利影响。(3分)
(4)分析重庆市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答案 (1)水运便利
(2)扩大 增多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规模扩大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4)多山地,排水良好,适宜开辟茶园;气候潮湿多云雾,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弱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水源丰富。
解析 第(1)题,山城重庆工业沿河布局,其主要优势是:靠近河流,水运便利。第(2)题,时期二与时期一相比,工业点规模变大、数量增多。当地工业化水平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促进重庆地区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第(3)题,城区内的部分工业向周边地区迁移,可以调整城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减少城区污染源,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第(4)题,重庆市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潮湿多云雾,弱光照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地形:地处山区,排水条件好。土壤:土壤呈弱酸性,适宜茶树生长。水源: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28.下表是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纺织工业(规模在年收入2
000万元以上)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统计资料。读表,回答问题。(8分)
年份地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东部、东北
87.8
87.5
86.2
85.3
中部
8.0
8.3
9.2
10.0
西部
4.2
4.2
4.6
4.7
(1)指出我国纺织工业空间布局的特点。(4分)
(2)与东部、东北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1)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北地区,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2)政策支持;劳动力廉价;接近原料产地;地价低。
解析 第(1)题,表中数据反映我国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北地区,从2005年到2008年数据的变化则说明纺织工业正不断向中西部转移。第(2)题,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需要原料多,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原料、劳动力、地价),另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是促使纺织业发生转移的原因。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2010年至今,中国制造业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并购,涉及数据通讯、航空、生物技术、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软件和技术7年,中兴网络设备与智能手机业务随之陷入瘫痪状态。下图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布图(建成)。2012年2月,美国公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期扭转自1987年以来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的局面。陆续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将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重新树立美国制造业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优势。
(1)分析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投资并购的意义。(6分)
(2)简述198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的原因。(5分)
(3)分析中兴通讯业务陷入瘫痪的原因。(6分)
答案 (1)快速获取高端技术,提升管理经验,利于产品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利于产品产地多元化;拓展国外市场,利于产品销售;避开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成本。
(2)美国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低档制造业被转移至国外低成本地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使就业岗位减少。
(3)中兴通讯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只能进口,缺乏核心技术;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技术研发。
解析 第(1)题,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投资并购可以直接获取高端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产品升级速度;扩大市场销售范围,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关税。第(2)题,1987年美国开始产业转型和升级,许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被转移至国外,新型产业大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由量转向质,导致失业增多,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第(3)题,中兴通讯主要进行产品的组装,对核心科技掌握较少,许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当遇到贸易壁垒,其发展就会受限。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