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如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光折射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眼睛和眼镜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过程,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b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知道探究的重要
b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c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b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法
(提问
引导
交流
演示)
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要运用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交流和提问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三、学法
(猜想
探究
讨论
归纳)
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学生自主的去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过程、探究过程,通过对成像特点的小组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猜想、探究、讨论、归纳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一体机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a用凸透镜近距离看书上的字并观察现象
b透过水球(相当于凸透镜)观察女航天员所成的像
思考: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②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③什么样的光学仪器应用凸透镜什么样的成像规律?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猜想: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与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教师介绍焦距、物距、像距知识
(1)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2)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3)像距(v)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引导,制定计划
组装实验仪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2)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纠正)
,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4)交流与评估,验证结论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桌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并把相关数据、实验现象记入表格中
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利用一体机动画演示,验证结论(教师用希沃白板演示)
U>2f
f<2f
倒立缩小实像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U=f
/
不成像
u
v>u
正立放大虚像
4.开放训练,应用巩固
(1)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凸透镜下方距凸透镜
的范围内,要使此时的像放大一点,可以将凸透镜往
填“上”或者“下”)移一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
范围内,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
的范围内;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
,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
的范围内。
(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3)烛焰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那么:
(
)
A、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一定能得到像
D、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像,但是像的性质不能确定。
五、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