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故事二则》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故事二则》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12: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统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27课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纪昌学射》片段,回答问题。
①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②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是指纪昌的眼力是在家里练习的。(______)
(2)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是为了让纪昌打好基本功。 (______)
(3)纪昌练眼力分两步走,先练习追踪快速移动物体,再练以小视大。(______)
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换及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________)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句中带点词“竟然”能否换成“果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读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子的加点词你体会到纪昌是个怎样的人?先概括他的特点,再具体说说理由。
①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②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异? 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 要求)给他医治!”
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
觉得________(奇异? 奇怪) ????不再________(请求? 要求)
这是扁鹊第________次看见蔡桓公,他为什么掉头就跑?
联系上下文说说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时,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A皮肤:________;B皮肉之间________;C肠胃里:________。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________。
三、快乐阅读吧。阅读寓言故事,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楚国明明是在魏国的南边,可这个人却乘着车一直向北走。
路上有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要向南走。你这样走,方向不对。”
那人回答说:“不要紧,我的马好。”
“不管你的马多好,朝着这个方向走,是到不了楚国的!”
“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很多。”
“路费再多,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也不碍事,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依仗自己条件优越,始终认识不到错误,还是坚持错误的方向,继续向北走去。其实,照这样走下去,他的条件越好,就会离他要去的楚国越远。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个人要从______到______去,楚国在魏国的______,他却一直向_____走。
这个人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三个理由,一是认为自己的马很好,二是认为自己________,三是认为车夫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说“照这样走下去,他的条件越好,就会离他要去的楚国越远”?请在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打“√”。
A.他始终坚持错误的方向不改正。  B.他的马跑得太快了。
C.他不知道楚国在什么地方。 D.他弄不清楚东南西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B.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以后再去做。
C.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以为是。
D.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方向对头,才能充分发挥有利的条件 。
你还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请把题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梁刺股
中国古代的人非常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苏秦刺股、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他的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定要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疲倦得直想睡觉,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只要一打嗑睡,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就能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孙敬,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他每天从早读到晚,劳累了,也不休息,常常是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他疲倦得直打嗑睡。他怕影响到自己的功课,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他马上就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比较一下苏秦和孙敬读书的方式,再填表。
人物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成就 读书方式
苏秦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孙敬

④_____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收获 B.发愤读书学习,才能有成就
C.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悬梁刺股” D.要重视读书,热爱读书
有人认为,像苏秦和孙敬这样读书,会累垮了身体。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悬梁刺股”这样表示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A
不能换。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果然,表示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更符合语境。
句子中“就”的意思是:立即,不用很多时间;“又”的意思是:重复,连续;从这两个词看出纪昌学射箭时很刻苦、很自觉。
奇怪 请求
4;因为扁鹊知道,蔡恒公不肯治病,现在病已经深入骨髓了,名医也无能为力。
不相信;不理睬;非常不高兴
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
魏国 楚国 南边 北
路费很多 赶车的本领高
A
D
坐井观天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杯弓蛇影
防止读书时打瞌睡,保持清醒 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 锥刺股 头悬梁
C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刻苦的精神,并非要像他们那样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