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9-3声声慢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9-3声声慢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4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13: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越千年后
平仄间眼泪游走
韵脚中我空等候
声声慢心事谁知否
汪苏泷<李清照>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 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纪念堂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李清照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含“瘦”字的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风格比较
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晏殊、李清照、李煜、周邦彦等。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
李清照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别恨”:
晏殊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情长”:
柳永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愁宗”:
李煜
李清照大事记: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李清照
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写作背景(p67)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暖还寒:
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
将息:
养息,休息。
憔悴:
凋零、枯萎。
怎生得黑:
怎样挨到天黑。
次第:
光景,状况。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声声慢
《声声慢》被誉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她怎样写“愁”的呢?
词眼——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寂寞冷清
沉痛凄苦
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
①一连用十四个叠字, 富有音韵美;
②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③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思考:这三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张端义《贵耳集》
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罗大经《鹤林玉露》
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蝶恋花》)??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朱自清《荷塘月色》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选择哪些典型意象来表达“愁”情的?运用表现什么手法?
淡酒
秋风
鸿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酒是“愁”的象征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白居易)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2、秋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绝笔)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结论:雁象征离愁、思念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菊花开,菊花残。雁已西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邓肃《长相思令》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
前不种桑,后不种柳,当院不种鬼拍手。
——北方民谣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雨
作者选择哪些典型意象来表达“愁”情的?运用表现什么手法?
淡酒
秋风
鸿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处处生愁,
物物助愁,
景景牵愁,
一个“愁”的世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具体指哪些愁?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亡国之痛
飘零之苦
晚景之凄
孀居之悲

思考: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
1、叠字
2、借景抒情(酒、雁、黄花、梧桐雨)
3、直抒胸臆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
中国古代诗词常见意象
麒麟象征长治久安;
猿声象征旅人分离时的伤感;
鹤是永生的化身;
鸳鸯象征爱情;
杨柳意味着离别、相思;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
兰花是纯洁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标志;
菊象征清高,被称为“隐逸之花”;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傲霜斗雪的坚强;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
……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
小结:
1、叠字之妙
2、意象之凄
3、情感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