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视频导入:《庆余年》经典片段
“精光万丈,是古今七律诗之冠”
登高
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这一年的重阳节,56岁的杜甫想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精读诗文
1、听朗读录音,结合写作背景,明确作者感情基调:
哀愁、痛苦、悲愤
凄楚、悲伤、孤独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2、请同学串讲诗的内容
写景
抒情
3、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婉孤独。
鉴赏首联
4、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鉴赏颔联
从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
“无边”写出落叶之多,“萧萧”写出落叶飘零之感,“不尽”写江水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滔滔之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作者由这样的眼前之景想到什么?
①想到人生短暂,时间易逝,人生已到垂暮之年,时间如江水一般。
②时间的确易逝,但时间也是永恒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作者看到眼前之景,想到的是宇宙之永恒、之博大,但对于个人而言呢?人生又是如此短暂,又是如此渺小。
所以我们说尽管作者内心是悲凉伤感的,但他想到的场景却是深沉悠远的。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讨论)
万里,距离自己故乡之远,浓浓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悲秋,写出诗人在秋天悲凄的感受;
作客,寄居他乡思乡之情,在萧瑟的秋天会更加浓烈,同时也没有施展自己理想和才华的平台;
常,通“长”,时间久,常作客更显凄凉;
百年,暮年,当时作者56岁,迟暮之年还在外漂泊,不免让人伤感;
多病,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往往更容易多愁善感;
登台,登台所见之景,悲苦凄凉,让人心中产生无限的感慨,再联想到十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一生的遭遇,心情更加沉重;
独,诗人在重阳节,既不会亲访友,也不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么孤苦无助之感表达淋漓尽致。
八
可
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八
可
悲
愁苦悲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苦、恨是什么意思?
——苦,很、非常。——恨,遗憾。
6、所以诗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自己在外漂泊,所以感到艰难,心中有说不尽的苦恨。满头白发,年老多病,诗人更觉得自己潦倒不堪,只能借酒浇愁,可是又因为生病戒了酒,所以这千愁万绪,无法得到排解,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鉴赏尾联
忧愤无奈
7、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八句皆对,律诗讲究颔颈两联必须对,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这首诗不仅句句对,而且句中对。“天”对“风”,“高”对“急”,“渚”对“沙”,“清”对“白”。读起来有节奏感,“无边”“不尽” 对“万里”“百年”真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课堂总结
总体看来,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语言精练,对仗工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是杜甫沉雄劲健、悲壮顿挫的代表作。所以胡应麟称之为为“精光万丈,古今七律之冠” 。
写
景
首联
颔联
抒
情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深沉悠远
愁苦悲痛
忧愤无奈
板书设计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