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一中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班级、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开始答题。
一、检阅我们的家底(共21分,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zhēng)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B.辽阔的空间,悠邈(miǎo)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退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C.孩子,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shù)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判。
D.也许舒伯特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chuàng),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
带泪的笑。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 ,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② 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 异境。
③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对你的期望,我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 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A.倒影 蛰居 尽管 B.侧影 闲居 所以
C.倒影 闲居 所以 D.侧影 蛰居 尽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骇人听闻的一幕展示给我。
B.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且偷生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
C.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蓝打水一场空。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读书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尘莫及,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把医生喊破喉咙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D.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组是( )
(1)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 ,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2)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 。
第一句:①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②既有个边际而又复杂
第二句:③不但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还不免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
④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B.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东坡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C.《我的四季》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张洁,她的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等;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他在散文方面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二、运用自己的语言(3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3分)
三、重温国学的经典(共30分)
(一)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下面语段,完成9—11题。(共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选文第一段括号处依次应填入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也 矣 乎 B.焉 也 哉
C.耶 哉 欤 D.也 哉 夫.
1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而耻学于师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阅读《赤壁赋》节选文段,完成12—15题(共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给加点字词释义(4分)
纵一苇之所如 ( ) 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倚歌而和之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輮使之然也 凌万顷之茫然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有人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徘徊”二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其妙在何处?(3分)
15.翻译下列各文言语段:(7分)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 ▲ 。
(2)故木受绳则直, ▲ 。
(3) ▲ ,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4) ▲ ,岂因祸福避趋之。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四、感受诗歌的魅力(共8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 (4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五、遨游阅读的天空(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节气① 许俊文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②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③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④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 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 ”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注①: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B.作者说惊蛰与霜降是“一道一魔”,并且分别用“灵丹”“咒语”这样截然不同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对这两个节气的一爱一憎。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D.作者对节气的描述有详有略,而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则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
E.作者慨叹节气转换难以阻止,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感伤情怀。
19.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20.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在六、七两段集中写了对祖父言行的回忆 (4分)
21.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②文章以“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一句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3分)
六、直面心灵的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40分)
错觉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那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松阳一中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学科答案
一.一、检阅我们的家庭(共21分,选择题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D D C B A D B
二、8、 【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三、(一)(共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9 10 11
A B D
(二)12.【答案】①(往 ②(越过) ③(驾) ④( 按,循 )(4分)
13. 【答案】( C )(2分)
14.【答案】“徘徊”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眷恋,它脉脉含情地缓慢移动,这实际上是写明月带给作者无限愉悦的感受。(3分)
15.【答案】翻译(7分)①不理解断句停顿的,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4分)
②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3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6、【答案】(略)
四、17、【答案】(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2分),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2分)。
【答案】(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4分)
五、遨游阅读的天空(共18分)
18.【答案】(4分)A、D(B作者对两个节气没有“一爱一憎”;C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也没有说城里人“一味地胡来”;E“感伤情怀”说法不当)答对一项得2分。
19.【答案】(4分)不矛盾(1分,只回答“不矛盾”,没有分析不得分)。说“突然”是在强调节气转换的迅捷,岁月流逝的快速(1分);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是在说节气转换是有规律(路数)的(1分),而且是有征兆的,有铺垫的(1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4分)通过祖父的形象说明,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是充满敬畏之心的(1分;回答“祖父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到‘时令最伟大’, 因而‘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也可给1分);文章借助祖父的话点明主旨(1分);自然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6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自然万物以灵性,生动地表现了它们在惊蛰到来后从冬天的休眠中苏醒,又恢复勃勃生机的情景(2分)。
②表达对祖父的敬爱与怀念之情(1分);进一步表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一主旨(1分,答“说明所有人该走的时候都会走”,也给1分);营造一种幽远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回味、思考(1分)。意思对即可
六、直面心灵的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40分)(评分标准参考高考校准)松阳一中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学科答题卷
…………………………………………密封线……………………………………
题号 一、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检阅我们的家底(共21分,选择题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二、运用自己的语言(共3分)
8、
三、重温国学的经典(共30分)
(一)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下面语段,完成9—11题。(共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9 10 11
(二)、阅读《赤壁赋》节选文段,完成12—15题(共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给加点字词释义(4分)
纵一苇之所如 ( ) 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倚歌而和之 ( )
13、(2分)( )
14、(3分)
15、①(4分)
②(3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
(2) 。
(3) ; ,
(4) ,
(5) , ,
四、感受诗歌的魅力(共8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 (4分)
(2) (4分)
五、遨游阅读的天空(共18分)
18. (4分)( )( )
19. (4分)
20.(4分)
21.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 (3分)
② (3分)
六、直面心灵的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40分)
100
100
100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题
100
100
100
100
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学校________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