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望海潮》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望海潮》课件5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19: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
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钱塘地处东南,地理形势优越,是三吴地区的都市,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波涛汹涌像卷起的霜雪,广阔无边的钱塘江是天然的壕沟。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家庭里到处都是绫罗绸缎,争比奢华富贵。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里湖外湖与重叠起伏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花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潭印月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笛声悠扬在晴空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唱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赏听箫鼓声,吟唱观赏秀美的风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他日将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后向人们夸耀。
异日 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诚信:
诚实,守信用。
———《现代汉语词典》
何 为 诚 信 ?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思 考
诚信:
诚实,守信用。
———《现代汉语词典》
何 为 诚 信 ?
2、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思 考
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 地理位置重要
—— 社会条件优越
——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吴都会
东南形胜
繁 华
总写
分写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诚信:
诚实,守信用。
———《现代汉语词典》
何 为 诚 信 ?
3、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思 考
3、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下 片
西湖湖山之美
重湖
桂子
荷花
百姓生活愉悦
羌管
菱歌
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
千骑
乘醉
吟赏
祝愿官员: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诚信:
诚实,守信用。
———《现代汉语词典》
何 为 诚 信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思考:写作目的
诚信:
诚实,守信用。
———《现代汉语词典》
何 为 诚 信 ?
《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思 考小结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东南重镇】
2、从历史传统上看
【自古繁华】
3、从自然景观上看
【西湖、钱塘江】
4、从市井面貌上看
【建筑精美、人口密集】
5、从百姓生活上看
【安居乐业】
惊叹
赞美
艳羡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
点染: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天净沙?秋思
? ?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一派怎样的景象?
点、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点
重湖叠巘清嘉(总) ——点
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百姓生活富有 (分)
——染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分)
—— 染
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工于铺陈,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陈:
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
乐府民歌《陌上桑》: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三吴都会,东南形胜,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重湖叠巘清嘉
重湖叠巘清嘉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菱歌泛夜羌管弄晴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
断桥残雪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