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19:1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15390011811000王何必曰利预习案(选文一)
【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4、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一、走近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 ,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反对“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
1.富有气势。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
2.长于譬喻。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二、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弱肉强食、混乱动荡;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三、基础过关
1.?注音?
叟( ) 不夺不餍 ( )???
2. 解释重点词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 )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3)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四、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选文一按要求填写下表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简要分析说理过程
结论
孟子见梁惠王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选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一)导入: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那孔、孟是如何说“利”与“利”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正文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翻译第一则。教师补充
3、第一则内容探究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补充:
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都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孟子则强化了孔子的“罕言利”的倾向。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4、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
王何必曰利巩固案(选文一)
1.下列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2.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3.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4.翻译下列句子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5.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巩固参考答案
1. C 餍:满足
2.(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3.A(“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4. 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