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19: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善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疏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是赤壁究竟凭借怎样的一种魅力一再吸引苏轼? 课件播放介绍赤壁的视频 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假设你们现在就在畅游赤壁,说一说赤壁给你怎样的一种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不做统一要求) l
气势磅礴 l 浓浓的人文气息 l 历史厚重感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同学们,我们只凭借想象就对赤壁就有如此丰富的感受,那么,曾经几度畅游赤壁的苏轼对赤壁的感受应该更不同寻常。在赤壁下,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我想此刻大家对苏轼笔下的赤壁一定充满好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赤壁赋》(写板书)。
二、释题:
1、 关于“赋”
(1)看看文章的标题,指出标题的中心语是什么? 赋
(2)“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赋的特点、赋的演变、重点说说散文赋)?
①赋的特点: a)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 志也。(“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貌体物,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写志”是指赋的内容)
b)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 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② 赋的演变:
流变 名称 形成缘由 特色 代表作品
骚赋 楚辞 多四、六言,句尾常加「兮」字
体制宏伟、辞藻华丽、感情缠绵 屈原 《离骚》
短赋 荀子赋 短小精悍 荀子《赋篇》
汉赋 汉大赋 骚赋的影响 社会状况的影响
以四、六言韻文為主,夾雜散文長句 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极力铺排,讲究文采,流于官样文章,能表现文人的才华 司马相如《子虚赋》 班固 《两都赋》
抒情小赋 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
篇幅较短小 张衡《归田赋》 曹植的《洛神赋》
六朝赋 骈赋 骈文 韵类汉赋而篇精短,崇骈偶、对句工、好融典,近于诗歌 江淹《别赋》
唐赋 律赋 诗格律 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 杜牧 《阿房宫赋》 宋赋 散文赋 古文运动 趋向散文化:骈散相间、句式长短不一 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赤壁赋》
③关于散体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后者便发展为文赋,它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关于“赤壁” 提起“赤壁”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三国中的赤壁,那么文中的“赤壁”是否是三国中的赤壁呢?
明确:文中的赤壁并非三国中的赤壁,而是指黄州的赤鼻矶。(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3、关于苏轼
湖南作协主席方方曾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 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可见苏轼影响之大,我想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于苏轼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也来说一说对苏轼的认识?
(1)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苏轼的成就与贡献
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 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著名“宋四家”之首。(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
绘画:文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擅长竹石、枯木,提出“诗画一律”。
学术:对《周易》、《书》很有研究,南宋力抵苏轼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其在《周 易》、《书》上取得的成就。
水利:苏堤 烹饪:东坡肉 家具:东坡椅
医药:记载了许多宫廷、民间药方
服饰:东坡帽、东坡巾、苏公笠 政治:当时著名三党之一“蜀党”(苏轼)、“洛党”(程颐)、“朔党”(刘挚)。
4、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苏轼的发散式认识,我们知道苏轼可谓“全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代贤才,在政治之旅,宦仕之途上之路却坎坷不断、挫折连连。《赤壁赋》一文便是作者政治失意、被贬黄州时所作,那么这篇千古佳作背后到底隐含了怎样一段辛酸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赤壁赋》一文的写作背景:
余秋雨曾在《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有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压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的这段话讲述的是在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2.听读录音,注意字音、字形
3.集体朗读课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梳理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初步认识到《赤壁赋》是作者在被贬黄州游历赤壁时的所见、所感、所思,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色,抒发了对生命的无限感慨和体悟。
五、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文章,尽量朗读成诵
2、认真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3、根据自己的学习,复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
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步骤】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读注释,理解赋的第一、二段。
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一、二段。
(1)读准生字与多音字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斗(dǒu)牛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
袅袅(niǎoniǎo) 不绝如缕(lǚ) 幽壑(hè) 嫠(lí)妇
(2)两节的韵字
第一段:望 章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4.品读课文第一、二段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总结、扩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箫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全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
四、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全文。背诵第一、二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三、四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辩?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附: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一) 事 举洒诵诗
遗世独立,
情 羽化登仙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二) 事 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附]《月出》首章: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结合对作者身世经历的介绍,了解课文第三、四段借“主客问答”所表明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第三、四段的主客问答,是全文主旨之所在,也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主客问答是赋体的传统手法,主与客其实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遭到莫须有的诬陷,险些丢了性命。后又流寓黄州,他的满腔悲愤无从排遣,所以由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追忆,引出江山无穷、人生须臾、登仙乏术的慨叹,表现出思想感情消极、悲观的一面。但是,他的思想感情又有另一个主导方面,那就是从水之长流不竭、月之缺而复圆悟出“变”与“不变”相对关系,体悟到虽“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物与我皆无尽”的哲理,从而表现出豁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3—5段
(1)读准多音字与生字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2)3—5段的韵字
第三段 稀 飞 诗 鹿 属 粟
昌 苍 郎 穷 终 风
东 空 雄
第四段 往 长 主 取
瞬 尽 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2.学生阅读与后三段课文相关的注释,理解文意。
3.品读第三、四段课文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明确: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2)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明确: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3)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明确: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总结、扩展
苏轼作为我国古代第一流的文学家,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是一言难尽的。课外,可选取诸如《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这样的散文名篇及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阅读,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则读书笔记,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
附:板书设计
孟德周郎,而今安在?
客 (哀)
主客 蜉蝣寄身,沧海一粟
问答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理) 主 (乐)
(苏子)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