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
鲁迅
知识点回顾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华盖集》、《热风》、《坟》
《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二心集》 等等
鲁迅作品: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 qí
k?n
j? jué
z?
páo luò
y?o
kē
cù
xīn
l?
tuò
pán shān
piē
xùn
y?n
xūn
监生 间或一轮 不更事 形骸 新正
惴惴 怜悧 讪讪
jiàn
jiàn
gēng
zhēng
zhuì
hái
líng lì
shàn
一、请大家阅读小说,同时筛选出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及事件变化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把其中给你感受最深之处划下来。
二、归总你们看到和划出的信息,可以知道整个小说反映的是谁的一出什么剧?
祥林嫂的悲剧
三、她的命运之悲体现在她的哪几段人生经历上?请大家按照小说的写作顺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把她的几段人生经历找到,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然后我们再具体分析她每段经历中的悲惨之处。
(1)【沦为乞丐——寂然死去】
从小说情节的类型(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上看,这是这篇小说的哪一部分?
(结局)
(2)【夫死出逃——初到鲁镇】
(开端)
这是小说情节的哪一部分?
(3)【不幸被抓——被卖改嫁】
(发展)
这是小说情节的哪一部分?
(4)【夫死子亡——再到鲁镇】
(高潮)
这是小说情节的哪一部分?
由她的人生经历看,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
好处——
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她的每段人生经历,看她的悲剧之悲到底体现在哪里。
(1)【沦为乞丐——寂然死去】(结局)
①她是什么时间死的?
(近春死去)
②死亡是所有人的结局,从这个角度看,祥林嫂的死就不能算是她最悲惨之处,最悲惨处应该是她活着的处境和死亡原因。
③她死之前是什么身份和处境?
(乞丐)
④她最后因何而死?
(精神崩溃:希望有灵魂与儿子见面,又怕有灵魂而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任丈夫,她承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而最终死掉了。)
⑤其实她是被什么折磨死的?
(自己的封建迷信思想)
⑥如果你是现代社会中跟她有同样遭遇的乞丐,但你一点儿也不迷信,你会像他一样死去吗?恐怕就算是乞丐也会好死不如赖活着,而祥林嫂却死了,可见祥林嫂完全被什么控制而成了什么的奴隶了?
(迷信:迷信的奴隶
——神权的奴隶)
⑦与死亡相比,想必祥林嫂还是愿意做一个赖活着的乞丐,但却做不成乞丐而不得不死,由此可见,祥林嫂最悲惨之处应该是什么?
(做不成乞丐)
【沦为乞丐——寂然死去】(结局)
(近春死去)
做不成乞丐
神权的奴隶
下面我们来分析小说“开端”中所写的祥林嫂的经历,看她的悲剧还悲在何处。
(2)【夫死出逃——初到鲁镇】(开端)
①她的第一任丈夫什么时间死的?
(春天丧夫)
②这对当时只有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来说悲在何处?——从此她…… 了
(做不成媳妇)了
③那她丈夫活着时,她还安稳地做着媳妇时,日子过得好吗?请大家由她们夫妻的年龄去推测一下。(祥林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她丈夫比她小十岁)由此看,当时她家的主要劳力应该是谁?
(祥林嫂)
④下面大家根据她的家庭情况,再推测一下她为什么要逃出来呢?
(一个小叔子,十多岁)由此看,丈夫死后,祥林嫂应该是承担了更繁重的家务以致让她难以承受才出逃的。可见,她在家时简直就是家庭的什么啊?
(此处联系前边板书“神权的奴隶”来回答)
(家庭的奴隶)
【夫死出逃——初到鲁镇】(开端)
(春天丧夫)
做不成媳妇
家庭的奴隶
下面我们来分析小说“发展”中所写的祥林嫂的经历,看她的悲剧还悲在何处。
(3)【不幸被抓——被卖改嫁】(发展)
①祥林嫂的婆婆是在什么时间来抓她的?
(新年才过大约十几天)
也就是开春左右
(开春被抓)
②她的婆婆家凭什么抓她?
(在封建专制的时代,女子嫁人后就要遵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的原则,这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赋予女子夫家的权力,这就是“夫权”)
③那么,她婆婆家能够大胆地抓她并把她卖掉换钱,可见她婆家根本没把她当人看,她不过就是什么啊?
(联系前边“家庭的奴隶”来回答)
(夫权的奴隶)
④她是“夫权的奴隶”,那她是否像奴隶一样顺从地被抓改嫁呢?
(不是:极力反抗)
⑤她为什么宁肯继续做着寡妇也要极力反抗改嫁呢?
(遵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要求:“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
⑥这种反抗有没有积极意义?
(没有:她的反抗行为是受封建礼教的支配的,她的反抗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所要求的“守住贞节”。)
由此看,她除了在别人眼里是夫权的奴隶,她自己本身又是什么啊?
(礼教的奴隶)
⑦这个奴隶的反抗最终还是失败了,此刻让祥林嫂内心感到最悲惨的莫过于什么?
(做不成寡妇而失去了贞节。)
【不幸被抓——被卖改嫁】(发展)
(开春被抓)
做不成寡妇
夫权的奴隶
礼教的奴隶
下面我们来分析小说“高潮”中所写的祥林嫂的经历,看她的悲剧还悲在何处。
(4)【夫死子亡——再到鲁镇】(高潮)
①祥林嫂的儿子是什么时间死的?
(春末丧子)
②由此看,她的命运又悲在何处?
(做不成母亲)
③就算做不成母亲也可在家种地度日,她为何又得来鲁镇谋生?
(大伯收走了她家的屋子,她已无处安身)
④她夫家大伯凭什么收走她的屋子?凭什么大伯收屋她就得给?
(封建宗法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下,家族成员一般聚居并共同商定家族内部各个家庭或个人的重大事情,族内长辈有话语权甚至决定权,这就是“族权”。)
祥林嫂对此根本无力反抗,她自然而然又成了什么?
(族权的奴隶)
⑤她这回再到鲁镇已无牵无挂,再不会有人来抓她去改嫁,那她过得快乐吗?为什么?
A.鲁镇一般人取笑她讲儿子阿毛的故事 ——说明
(镇上人的已经麻木,没有了同情心使她失落。)
B.柳妈及其他人取笑她头上的伤疤(表明这些人也受着封建礼教的支配)刺痛了她的心——反正阿毛是回不来了,但似乎伤疤一事可以挽回。于是祥林嫂极力想干什么?
(捐门槛)
C.她为何极力“捐门槛”?
(她相信捐过门槛后可以“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这种想法表明她此刻成了什么的忠实信徒?
(神权:神权和礼教的双重奴隶)
D.这个信徒做成了吗?
(没有)
(做不成信徒)
为什么信徒也没做成?
(鲁四老爷和四婶在她捐过门槛后仍不让她碰祭品,这让她精神几近崩溃,深感神灵不灵,自己的耻辱再也无法洗刷了)
E.最后她精神恍惚而干活不济,被赶出了鲁家,连最后赖以谋生的佣人(阶级的奴隶)都做不成了,何其悲惨!
(做不成佣人)
【夫死子亡——再到鲁镇】(高潮)
(春末丧子)
做不成母亲
族权的奴隶
做不成信徒
做不成佣人
五、下面我们根据以上分析来总结一下祥林嫂一生的命运经历:
做不成媳妇——
做不成寡妇——
做不成母亲——
做不成信徒——
做不成佣人——
做不成乞丐
这些事情基本发生在什么时间:
春天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悲”“惨”)
她得到了美好春天的眷顾了吗:
没有
可见,祥林嫂的命运悲惨到了极点,恐怕古往今来无人可及!不过,虽然祥林嫂是个命运极其悲惨的弱女子,但在这悲惨命运的演变过程中,她并未安于命运的摆布,除了反抗改嫁外,她还有没有其他反抗的表现呢?请大家分析概括出来。
夫死出逃
(反抗)——
被卖改嫁
(强烈反抗)——
鲁镇人拿阿毛和她头上的伤疤取笑她,她“一瞥、瞪眼、不说话、不回头”
(无言的反抗)——
捐门槛,想洗刷不清白之身,摆脱受辱地位
(灵魂的终极反抗)
1、其中她最重要的反抗是哪两者?
(反抗改嫁和捐门槛)
2、你们认为她的这两种反抗有无积极意义呢?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深深影响后的表现,这种反抗本身具有极其浓厚的愚昧性和悲剧色彩,没有积极意义。)
3、祥林嫂身上除了有这种愚昧的反抗性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4、那么,如果总体评价祥林嫂,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呢?
(是生活在旧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侮辱、被鄙视、被摧残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与命运抗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七、这样一位善良的弱者,为何会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制度、封建迷信的毒害——除了鲁四老爷外(“皱眉、谬种、可恶”“婆家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其他迫害她的人都是集体无意识地在迫害她的同时而自己也在受害。】
八、那么,由此可见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从妇女角度反映中国社会问题,杀害祥林嫂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个封建意识,因此要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九、那么,本篇小说塑造了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表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主题,为何还要以“祝福”为标题呢?
1、小说内容起于祭祀的祝福,结于祭祀的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祭祀的祝福,情节发展与祭祀的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祝福”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开展提供了背景。
2、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在这样美好的日子死去,对众人来说是祥林嫂最后的“罪过”,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一个“谬种”。祈求“无限幸福”的众人在众神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刻,扼杀了一个不幸的妇女。这样,通过“祝福”这个有反讽意味的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和封建势力与封建意识的可恶性 。
环境描写
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暗 示
1: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2.此外, 序幕中祝福景象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3.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同样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4: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结构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5: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6: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暗示情节的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待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的形象、处境、性格、特征和心情、精神、品质;烘托出作者的某种心情;暗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情节展开创设了…背景(为人物出场做铺垫);使情节呈现自然的衔接过渡;暗示…情节将要发生;暗示了(象征)……社会时代环境或时事情势;暗示主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