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08: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西亚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头盔、斧子、标枪等,铜块已成为具有倾向职能的交换媒介。这可以佐证
A.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B.乌尔第一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C.乌尔第一王朝促进了青铜技术外传 D.铜铸币成为当时的流通主币
2.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大综合效益
3.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
A.铁农具制造技术趋向成熟 B.铁农具已经被普遍使用
C.铁农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D.铁犁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4.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5.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7.“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8.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9.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进行分散式土地经营的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渐普及。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序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0.元朝初期,北方民间结成一种农民互助组织,称为“锄社”。王祯(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由此可知,“锄社”
A.兼具生产和保卫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1.制瓷工艺中的匣体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 釉面晶莹光润, 极大提高了 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民窑手工业技术非常先进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12.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两面之别,或用于耕翻土地,或用于开渠作垄;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北方的铁锸多为平刃,南方则多为尖刃。这说明当时
A.铁业官营影响质量 B.冶铁炼钢技术落后
C.各地缺乏经济交往 D.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13.据考古发掘,春秋晚期铁器工具的出土不普遍,只有一些小件铁器和铁农具。战国中期以后,仅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与铸造农具的铁范数量就很多。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后
A.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B.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
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14.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5.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二、材料分析题
16.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唐《陆宣公全集》卷二十二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经济?当时这种经济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
材料三 明清时期精细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由于纺织、酿造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及城镇兴起,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专业性产区,茶叶、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参考答案
1.B2.D3.C4.D5.B6.A7.A8.D9.B10.D11.A12.D13.B14.D15.C
16.(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7.(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3)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
18.(1)方式:原始农业经济。特点:生产工具原始;耕作技术落后;以生产谷物粮食为主;农业生产力不发达。
(2)处境: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十分劳累,承担大量国家赋税,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3)状况: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或租佃经营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性的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