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08: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策支持 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3.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4.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5.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6.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8.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9.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1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11.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12.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13.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1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5.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用水而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的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据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整理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参考答案
1.C2.A3.C4.B5.A6.A7.A8.B9.B10.B11.D12.C13.A14.B15.D
16.(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17.(1)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2)机能变化:江南部分城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积极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18.(1)不同:西方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
(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