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如图所示),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可见,隋唐大运河
A.使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使北方的商品生产陷入持续低迷 D.便利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2.“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下列出现在“狂飙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A.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15世纪以来欧洲人不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多条海上航线。下列对全球海路大通认识错误的是( )
A.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B.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C.建立了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直接联系 D.从整体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4.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5.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6.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7.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8.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的是“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了。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强调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B.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强调这二次航行都是错误的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
9.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10.《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11.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12.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
A.迪亚士船队 B.哥伦布船队 C.达·伽马船队 D.麦哲伦船队
14.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费用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C.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加剧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15.《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A.政治和军事动机 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 D.政治和宗教动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这些困难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17. 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结合网络材料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
18.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 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摘编自邢建榕《领跑时尚——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2.B3.D4.A5.C6.A7.B8.C9.C10.B11.D12.D13.D14.A15.C
16.(1)作用: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原因:统治者采取错误的税收政策,抑商政策,漕河水道的地理环境。
(2)内容: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方便商品运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3)表现:运河的修建、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
(4)认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7.(1)张骞通西域
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 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域外交通发达
18.(1)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2)示例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对交通需求不大。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厂的建立,独轮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50年代,租界中的外国侨民增多,西式马车开始引进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19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黄包车成为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初,汽车引入上海,发展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通工具,近代公共交通在上海诞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示例二上海近代交通工具在开埠前后以独轮车和轿子为主,19世纪50年代西式马车流行,19世纪70年代黄包车从日本引入,20世纪初汽车和电车引入,现代公共交通起步。纵观19世纪前期,上海近代交通的发展呈现出新旧更替、新旧并存的特点。推动上海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的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还可以从工具的变化、引进的人员、交通的动力变化、不同阶层的需求等角度解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