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08: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
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
2.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下列哪项运动中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A.毛泽东“救死扶伤”的题词 B.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C.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D.有效防控现代烈性传染病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该法律反映了中国
A.防控公共疾病的建设成就 B.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C.“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缓解 D.全民卫生意识加强
5.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
A.断肢再植手术 B.针刺麻醉 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试管婴儿
6.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关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C.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8.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9.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10.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11.“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12.诺贝尔奖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3.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14.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15.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16.近日,我国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这主要反映了
A.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B.生物技术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C.人类对DNA的认识加深 D.生物进化论面临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前,并无乡村卫生组织及相关制度,20世纪20、30年代,在借鉴美英经验的基础上,乡村卫生建设才有所起色,但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工作......共产党对乡村医疗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与西药管制,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中医,推行以中医为主,融合中西医的乡村公共卫生模式。红军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摘编自刘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等
材料二 据1964年统计,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多,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毛泽东十分震怒并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到1975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德成《毛泽东与计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医疗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医生迈纳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中,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万。德国全年死亡160.1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万人,徳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載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年渐趋消退。1920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莫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2.D3.D4.A5.C6.A7.C8.A9.A10.B11.A12.B13.B14.C15.C16.B
17.(1)医疗体制形成时间较晚、体制不健全;覆盖面较窄;借鉴西方的乡村医疗体制;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但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
(2)述: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强力支持;将农村医疗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不重视医生教育水平,强调在实践中培养。
评:时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培养了大批农村医护人员,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存在一些不足。
18.(1)英国:有宗教信仰及教会慈善扶贫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和社会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中国:新中国成立,政局相对稳定;受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极度贫困,有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我国很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特点:都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作用: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9.(1)特点: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极大。原因:一战战局的影响;各国政府缺乏警戒;各国实施媒体管制;专业刊物的误导;民众缺乏防疫意识;旧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框架失灵;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不畅;国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未形成。
(2)影响:大流感致使大量青壮年死亡,打击士气,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为应对疫情,各国一定程度消耗了战争资源,影响了战局;促使国际卫生组织建立;为其他国家传染病防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