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字词句
◎认识4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3个字,会写29个词语。
◎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其中一个写句子。
◎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阅读
◎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口头表达
◎能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
◎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书面表达
◎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1.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默读”要求有哪些不同?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二年级,三年级,后续年级“默读”要求,存在的问题,“默读”要求,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1)有“动唇”现象;
(2)有指读现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思考。,(1)圈画、标记速度较慢;
(2)无目的地默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套标记方法;
(2)设计紧扣主题又简洁明了的主问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速度默读。2.如何多维度挖掘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能力?
3.《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应该教学到什么水平?
◎不逐字逐句解释课文,避免拔高要求。
◎能做到流利跟读即可,对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
◎多找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激发学生兴趣。
内容
司马光
掌声
灰雀
手术台就是阵地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2
1,
1
2
2
12
24 司马光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写作: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人文主题
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懂得遇到危险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学习正确朗读文言文,完成《预习卡》。
2.借助讲解书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利用已学古诗,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1.看图猜故事,激趣揭题。
(1)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年级学习过的古诗《池上》《村居》,说一说:这些古诗里儿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激趣揭题:我们以前学过的《池上》《村居》都是古人用古诗的形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2.认识“司”字,学习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齐读。
(2)提问:对于司马光,你了解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后,出示司马光的简介:
司马光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
(3)学习复姓。
①指名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②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③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④教师讲解“司马”一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官职。
二、整体感知,初知古文
1.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及认读字表解决,将不确定的圈画下来。
(2)指名朗读,重点检查是否能够做到字音正确。注意指导多音字“没”(mò)要据义定音。
2.今古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3.明确文中人物,读出停顿。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梳理,提示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停顿方法,为下一环节学生理解句意、读出节奏打下基础。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人物。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指名回答。
预设:群儿、一儿、众、光、儿。
板贴人物名称的词卡,学生齐读词卡。
②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
(3)合作朗读课文(人物——事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生合作读,师读人物,生读事件,再轮换;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人物,女生读事件,再轮换。
(4)教师小结: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三、理解文意,读出韵味
1.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1)了解生字字义。
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不仅诵读的感觉上有不同,字词在课文中也有特定的意思。先来说说7个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2)在学生交流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字的本义,还要揣摩语境义。如:
跌:本义——失足摔倒。(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及课件出示瓮的图片;然后想象“一儿”为什么会“足跌没水中”)
2.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小窍门——有时可以通过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的方式来理解句意。
(2)教师读课文,学生边跟读,边画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并不是让学生机械跟读。这样的节奏练读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4)练习“声断气不断”。
①引导:同学们,你们吃过藕吗?藕切开来的时候还有丝连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藕断丝连”。文言文的停顿处就要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②教师再次范读课文,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熟读成诵。
(1)齐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余留空。指名读,齐读。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司、庭”2个字,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要点:“司”和“庭”都为半包围结构,“司”是右上包围,“庭”是左上包围,要注意“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
4.展示点评。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登、跌”等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4.通过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复习导入
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将生字填入课文的空格中,齐读。
登 庭 跌 众 持 弃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剧本”(文本)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或读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
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①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跌——没”;司马光:“持——击——破”)
采访“众皆弃去”的“众”: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当你的同伴落水后,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跑了,只有你留下来了。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你为什么用“砸缸”的办法,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人了吗?(可随机让“观众”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将上一环节中学生所说的故事实时展示在屏幕上,同时出示课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在说不同之处时可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挥,不作概念式的框定。
②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三、发展语言,走近古文
1.角色体验讲故事,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①你们回家能把这个故事给爷爷奶奶讲讲吗?提示:在忠实原著记载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
②如果你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强调“古代”二字,因为老先生是古人,又知识渊博,不需要你多加描述,有感情地背诵出古文即可)
2.古今文章对比,发现古文“言简义丰”。
①同学们讲这个故事,有的用的是现代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有的用的是古文,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②出示古今文章对比,师生对读(学生读古文,老师读白话文),然后让大家谈谈对古文的感觉。
古文版: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白话文版:
司马光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的,向盛满水的大缸上爬去,结果缸沿窄小,他没站住脚,“扑通”一声就掉进了大缸中!瞬间,他被缸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大缸砸去。终于,水缸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缸里的小孩得救了! ③教师总结:古文虽然字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出示“登、跌、众、弃、持”5个字,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书写注意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边范写,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字的书写要点。学生练写,教师相机点拨。
3.完成本课《随堂练》。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要不显烦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要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往往容易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