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二十三课
出师表
诸葛亮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三顾茅庐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隆中对策
临危受命
舌战群儒
白帝托孤
七擒孟获
出师北伐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家作品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多种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崩殂
遗陛下
夙夜忧叹
以彰其咎
cú
wèi
sù
jiù
zhēn
zhuó(
)损益
恢hóng(
)
斟酌
弘
读读写写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开张
古义:扩大。例:诚宜开张圣听。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所以
古义:……的原因。例: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涕
古义:眼泪。例:临表涕零。今义:鼻涕。
秋
古义:时候。例: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今义:秋季。
愚
古义:我,谦称。例:愚以为宫中之事。今义:愚蠢。
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形容词)
临
临表涕零(面对,动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不知所言(说,动词)
益
有所广益(益处,名词)至于斟酌损益(增加,动词)
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文言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介词,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
欲报之于陛下也(介词,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注释:而:表转折,却。
中道:中途。崩殂: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疲敝:民力贫弱。
此:这。诚:实在、确实。秋:古义,时候;今义,秋天。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也:表判断。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注释:然:表转折,然而。懈:懈怠。内:宫内。……者,……也:表判断。忘身:奋不顾身。盖:发语词,表推测原因。殊遇:特殊厚待。之:代词,代“殊遇”。
译文: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注释:诚:实在。以:连词,来,表目的。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以:连词,以致,表结果。
译文: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原文:(第二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注释:俱:都。为:是。一体:一个整体。陟罚臧否: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即是奖惩功过、好坏之意。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原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注释:若:如果。为:做。忠:尽忠国家的事。善:好事。者:……的人。以:连词,来,表目的。昭:显示,表明。平明之理:公正清明的治理。异法:法异,法令不同。也:语气词,停顿。
译文: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原文:(第三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注释:此:这些。皆:都。良实:形容词作名词用,善良诚实的人。是以:以是,因此,不能解释为“所以”。简:同“拣”。以:连词,表目的,“来”。
译文: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原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注释:愚:古时自称,我。无:无论。以:拿,介词。悉以咨之:以,用、拿;悉,都;咨,咨询、请教;之,代词,他们。阙:同“缺”,缺点。
译文: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原文:(第四段)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注释:晓畅:通晓,熟悉。于:在。昔日:过去。是以:因此,不能解释为“所以”。
众:大家。议举:商议,推举。为:做。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原文: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注释: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所:该去的地方。
译文: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原文:(第五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注释: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原文: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注释:与:和。于:对。也:语气词,停顿。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译文: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原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注释:良:优秀。则:那么。可:可以。计日而待:数着日子而等待。指为时不远。而:连词,表修饰。
译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原文:(第六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注释:布衣:古义,借代用法,指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全:苟且保全。于乱世:在乱世里。闻达:闻名显贵。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注释:以:因为。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猥自枉屈:猥,降低身份;枉屈,屈尊下驾。于:到。顾,拜访。咨:询问。以:拿。介词。由是:由于这样。感激:古义,有所感而情绪激动(感动、激奋);今义,非常感谢。以:拿,介词。驱驰:奔走效劳。
译文: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原文: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注释:值:遇到。有:通“又”,表余数。际、间:时候。于,在。尔来:从那以来。矣:了。
译文: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原文:(第七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注释: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也:语气词,表停顿。夙:早晨。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效:成效。以:连词,以致,表结果。伤:损。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译文: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注释:定:平定。兵甲:指武器装备。奸凶:奸邪凶恶的人,形容词作名词。还:返回原来的地方。于:到,介词。
译文: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原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注释:所以:用来……的事。而:连词,并列。职分:职责。损:减少。益:增加。尽:全部。则:是。
译文: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原文:(第八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注释:以:把。效:任务。效:有功效,实现。则:就。以:来。若:如果。兴德之言:发扬美德的忠言。则:就。以:来,连词,表目的。彰:显示,表明。咎:过失。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
原文: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注释:自谋:自行谋划。咨、诹:询问。善道:治国的好办法。察纳:识别采纳。雅言:正言。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遗命。不胜:承担不了(不尽)。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非常感谢。
译文: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原文:(第九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释:当:将。临:面对。涕零:流泪。涕,泪。零,落下。
译文: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
【合作交流】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宫廷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在浴血奋战。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合作交流】第一条建议是“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这条建议是在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条件之后提出的,诸葛亮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
3.
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合作交流】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诸葛亮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而后主宠信宦官,这一点诸葛亮不会没有觉察。
4.在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不宜”,其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在本段中两次提到“不宜”,是针对执法中可能存在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对后主提出告诫,强调要依法办事。
5.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
?
【合作交流】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刘禅要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6.第③④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③④两段是诸葛亮对刘禅在治国(内政、军政)方面的具体教导
,给刘禅的治国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同时
,
也引出了下文亲贤远佞的论述。这也成为后来刘禅在昏庸的情况下
,
蜀国还能延续多年的原因。
7.诸葛亮提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进行阐述的?
【合作交流】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诸葛亮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阐述。先汉与后汉,一兴隆,一倾颓,原因在于君王对待贤臣与小人的态度不同,对比鲜明,强调了亲近贤臣的重要性,有极强的说服力。
8.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合作交流】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9.三条建议中
,
哪条最重要
?为什么
?
【合作交流】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10.诸葛亮为什么要自述出身、志趣?
【合作交流】诸葛亮自述出身、志趣,表明自己身份低微,无意于功名利禄,从而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1.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
?
【合作交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也表明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激励其发愤图强,兴复汉室。
12.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合作交流】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语言洗练工整,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3.诸葛亮提起临崩托孤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
【合作交流】临崩托孤这件事一方面可以充分说明先主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始终不忘先主“兴复汉室”的重托,这是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自己的职责,引出下文。
1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报先帝”“忠陛下”呼应了前文“三顾茅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事,再次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的本分所在。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15.第⑦段的最后一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可以。这是诸葛亮的补笔。再次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劝谏后主刘禅亲贤纳谏。
16.结尾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结尾句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既有无限眷念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及对后主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在本文中却显得情真意切,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尽显。
【合作交流】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看似与前后文联系不大,其实是“貌离神合”。这是因为:(1)追溯二十一年来的情况,披露知恩图报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让后主易于接受。(2)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进一步启发后主发愤图强。(3)以二十一年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4)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即以陈情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心愿,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北伐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7.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交流】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合作交流】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3.诸葛亮写这篇表,提出了哪些建议?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合作交流】诸葛亮主要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第一,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
第二,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三,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4.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合作交流】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诸葛亮上这篇表是为了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多次提到“先帝”,勉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中间叙述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的心情。
中心意思
本文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对刘禅上的表文。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
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情理交融。
全文既有议论,又有记叙和抒情,诸葛亮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2.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重情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
3.
谋篇巧妙,脉络清晰。
本文虽为“出师表”,但很少谈出师,极大篇幅是在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全文的脉络十分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实践活动:成语探微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依照示例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
【备选成语】锲而不舍雪中送炭不耻下问众志成城
示例: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推进器。
【参考答案】(1)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成语和文化关系密切)。(2)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技法点睛】(1)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简练语言回答。(2)此题考查对备选成语的认识,仿照例句回答即可。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