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习者:刘晓君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
..
奇 丽
奇 特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 . .
....
.
.. .
山 阴 道
景 色
花团锦簇
奇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 ...
.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在德国留学时的季羡林
95岁高龄的季羡林
《重返哥根廷》《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写下来。
2、写一片段,写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
到a
L团
HOTEL ZUGSPITZE
冒
IELL
被
:中:中:::单::::”
备鲁r
季羡林
PICSSKYHNTS GON
备鲁r
IELL
被
HOTEL ZUGSPITZE问题:
生1: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生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生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教师板书:美丽)
生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
5、;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是什么意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刘晓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你们真有精神,喜欢上语文课吗?喜欢的请举手。请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说得多好啊!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希望我们在这节课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信心吗?你们的回答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二、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自学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读题)。声音真好听,请再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请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谁有问题,请提出来?
3、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也很有价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解决。昨天,我们还阅读了这一单元的导语部分,谁来说说,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如果忘了,大家可以把书翻到149页看看。
4、那么,德国的景色和民族风情特点是怎样的?(板书:景色 民族)文中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德国的景物和民族风情特点?请从书上勾画出来。
5、谁来说说,德国的景色和民族风情特点是怎样的?书上是怎样概括的?(板书:奇丽 奇特)(出示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三、导读课文,感悟“奇丽”
1、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会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采用圈点勾画形式,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上体会,然后再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4、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奇丽?或者说,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景色奇丽的?
5、你能从一个词语里体会到这么多的东西,真会学习。谁能说说,你还从哪里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6、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能不能美美地给大家读一读?
7、同学们想一想,哪些词应该读重音?谁再来读一读,要让我们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8、还有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课件红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9、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前是谁提出不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的?现在请你看着画面,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图片)
10、就这一段,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词语看出花很多?(红字出示: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11、老师也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季先生说: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呢?(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看者画面理解)。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就像走进树林一样的感觉!)
12、你们的想象可真是丰富,让我们仿佛漫步在德国街头,置身在这奇丽的景色之中。谁能用朗读的方式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其他同学注意听,边听边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13、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好,让我们同季先生一起去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吧!(出示课件:德国风光)
13、如果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带上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14、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四、深入课文,感受“奇特”
1、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现在请大家想想,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德国民族风情的奇特的?我们接着交流。
2、你们喜欢养花吗?德国人也喜欢养花,他们养花有何独特之处呢?
(1)、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他们把最美的东西给别人欣赏。而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而在德国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让别人看,你说奇特不奇特
3、在德国,是不是只有女房东一家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呢?(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你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吗?
4、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还从那里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从 “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5、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6、德国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那里得到最美的东西。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7、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是颇耐人寻味的。)
8、请大家齐读。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
9、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感动了季先生,也感动了我们,这的确让人感到耐人寻味呀!(出示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10、实际上,在我们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很多,谁能举例谈谈。
11、谈得多深刻啊!你让我们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得到很多。请大家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
12、在德国我们看到了漂亮的花海,闻到了花儿的清香,还感受到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所以季先生不由得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大家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3、德国这奇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会保持长久吗?
14、让我们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5、请大家齐读这句话。美丽到底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16、谈得好,所以作者说,手势示意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季羡林照片)请看,这就是季羡林,他25岁时在哥根廷留学,10年后他返回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35年后他又重返哥根廷,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课文结尾时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这需要同学们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重返哥廷根》、《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相信你们会对这个梦有更深的了解。
2、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风情,感受到了德国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十分优美,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请大家把描写花美的句子抄写下来。也可以写一片段,写写家乡的某一处景物。。(课件:作业自助餐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写下来。 2、片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