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1 19: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明治维新
走进历史
1868年—1890年
课标要求:
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3)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背景
经过
评价
(了解)“明治维新”的概念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一般认为是1853年-1890年)。史学界将1868年的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近代史的起点。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国内环境(幕府统治的国内危机)
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上分析
2、国际环境:(黑船来航的冲击——幕府统治的民族危机)
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国内危机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
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交:闭关锁国落后世界大趋势
四民不等,阶级矛盾激化
(4)文化:洋学的传播
幕 府
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
公元1192年到1867年,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三大幕府的统治。 一、镰仓幕府
(1192——1333年)
二、室町幕府
(1336——1573年)
三、德川幕府
(1603——1867年)
幕府时代
德川家康
幕府时代日本的等级身分制:
天 皇 (傀 儡)
将 军
大 名
武 士
农 工 商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建立幕府,掌实权,管国政
地方藩国主
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庭设在京都
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
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
日本武士
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区
江户时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资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幕府
掌握政权,组成幕府
只是傀儡,毫无实权
资本家、新兴地主、商人
农民、城市平民
有些从事工商业
经济状况恶化
不满情绪增强
生活日益贫困进行反抗斗争
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
结论: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资本家、商人、新兴地主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成倒幕主力。
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2、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
大部分欧美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扩大海外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他们不断向东方扩张,渐渐迫近日本!1853年美国以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并且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黑船来航
黑船驶抵浦贺港
1853年培里舰队登陆
1853年
浦贺港
《日美亲善条约》
民族危机
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
思考美、英、法、俄、荷等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
1、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欧美国家经济掠夺,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危机,激化社会矛盾,使得农民和市民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3、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小结: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
1、内因:(国内、内扰)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 。
日本社会
矛盾
2、外因:(直接原因、国外、外患)
日本
欧美
民族矛盾
(倒幕运动)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
1根 源:
2直接原因:
3经过:
4提出要求:
5参与者:
6斗争矛头:
7手 段:
8结 果: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中下级武士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
驱逐外国势力,保卫民族独立。
中下级武士(主体,攘夷派)
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和商人
德川将军
德川幕府被推翻。成立明治政府,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
1868年1月倒幕派通过内战。
二倒幕运动
1、开始时间 1868年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2、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创立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5)文化: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3)经济: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4)军事: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军队。
1、殖产兴业:
是指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
其基本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
明治维新的“三大政策”
1872年,三井银行的前身,三井兑换店成立
富冈缫丝厂(彩色印刷风俗画的木版画 )于明治5年(1872年)由明治政府为实现日本的近代化而第一次成立的制纱厂。
富冈制纱厂女工学习场面画
1890年,东京浅草建成60米高的凌云阁,轰动一时。
2、文明开化:
(2)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社会生活各方面:
A、建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
B、教学内容增加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C、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近代教育体制,其中小学 实行义务教育
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
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风俗习惯
如:衣、食、住、行等西化。
明治时期的日本课堂情景
明治时期的乡村学童
187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
1871年,日本最早的日报《横滨每日新闻》发行图为1880年,朝野新闻社在银座成立。
1878年,东京银座点亮了用电池供电的弧光灯
明治时期举办的化装舞会
明治时代建立的东京上野公园
(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2)改进武器装备。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国内创办军工业,仿制先进武器。
(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4)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3、富国强兵:
建立近代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作用:
特点:
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所有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要求必须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奠定基础。
明治维新的性质与意义
(1)性质上,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日本废除了不平等的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惟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进步性:
1)对日本: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2)对亚洲: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亚洲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
①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摆脱了民族危机, 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
②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 ,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③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
四、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局限性:
(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
(如天皇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2)军国主义——侵略扩张。
*
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给邻国及日本本身带来了重大灾难。
提示:
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强有力的阶级。
②领导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是中下级武士,整个斗争又是在明治天皇的旗帜下进行的,他们反对德川幕府的统治而不反对专制王权。
③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政府,本质上是一个藩阀政府,掌握大权的大多是倒幕有功的武士、藩政,他们跟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④日本长期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不深,历史文化传统浓厚。
总之: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彻底。
讨论: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的原因有哪些 ?
思考: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而且发展成亚洲强国?
答:(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2)倒幕派通过武装倒幕,掌握了实权,实行全面有效的资产阶级改革。
(3)西方列强忙于镇压亚洲其他国家的革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受的外部压力,使其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本课小结: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三、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历史意义
四、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练习
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 A、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B、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C、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
D、学习了他国的先进经验
D
2、明治维新的性质是:( ) A.地主阶级性质 B.资产阶级性质
C.进步性质 D.封建性质
B
3.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的反抗 B.西方的入侵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影响 D.幕府的腐朽统治
(C)
4.1853年,首先入侵日本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D)
5.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主 B.资本家 C.大名 D.中下级武士
(D)
类别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性质 ——
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健制度阻碍,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危机。
日: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派要求推翻幕府统治。
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败,迫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得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日: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俄:改革只是延缓了革命,并未消除革命,也未改变沙皇专制制度最终被推翻的命运。
五、相关问题的综合与比较
1、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类别 中 国   日 本
 列强入侵前    
敲开大门的国家     
 事  件     
 不平等条约
 面临的危机    
 变法图强     
闭关锁国的
 封建国家
闭关锁国的
 封建国家
英 国
美 国
鸦片战争
 培理叩关
(黑船事件)
《南京条约》
《日美亲善条约》
沦为半殖民地
沦为半殖民地
 百日维新
(戊戍变法)
明治维新
改革前中国和日本比较
2、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及启示。
答:相同点:(1)背景上,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2)性质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3)内容上,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
(4)作用上,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及启示。
答: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由康有为等少数文人掀起,缺乏群众基础,以失败告终,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而日本以武力推翻反动的幕府统治,扫清改革的障碍,获得了成功,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及启示。
答:启示:
(1)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坚持对外开放。
(2)倡导科教兴国,努力发展教育。
(3)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
(4)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目的
内容
影响
内忧外患
日:维新前通过倒幕运动基本扫除了改革障碍
中: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日:发展资本主义
中:维护封建统治
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建立一批近代企业、
新式军队和学校。
日:冲击封建旧制度,大力发展近代资
本主义工商业。
中: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近代化开始起步
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为
近代亚洲唯一独立的强国。
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大加深
讨论:归纳日本善于学习先进及其启示
提示: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国学习,效法隋唐制度实行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封建社会道路 。
2、近代史上,日本向欧美学习,效法西方进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大。
3、说明了开放则兴,如中国唐朝和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都采取对外开放心态,积极与外界交往,从而走向繁荣;相反,封闭则衰,如中国清朝和拜占庭帝国的闭关自守,导致了落后挨打直至衰亡。
思考: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归类:
①英国和法国:
②美国:
③俄国和日本: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
方式:
①资产阶级革命
②民族独立战争
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④民族统一运动
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美国内战
1871年德意志统一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0年意大利统一
1868年日明治维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