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4 19: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内容。前几节课教材讲述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成为疆域辽阔、繁荣开放的大一统盛世,但”安史之乱”却中断大唐盛世局面,从此唐朝由盛而衰,。本课三个子目——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三者环环相扣,有历史因果递进关系。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历史的发展,使学生以古为今,借鉴古代统治者的经验,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按照课标要求,
本课安排了第一篇: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第二篇: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第三篇: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围绕四个问题讲解
1、知道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4、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本科历史线索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阅读、图片观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梳理出安史之乱发生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比辨析、理解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学习能力。观察
“五代十国形势图”,知道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的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主体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初中生,他们初步具备识读历史图表、叙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基本方法,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如何用历史的眼光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仍有难度。但初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应用学生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运用历史地图结合,教师提供影像史料、图片,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剪辑的中国通史《安史之乱》的视频,教师引导:视频里讲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仓皇出逃的景象,唐朝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师讲解课标,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节课分成三个篇章:
第一篇: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
第二篇: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第三篇: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
第一篇: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什么是“安史之乱”?学生结合预习给安史之乱下个定义,“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教师过渡:安史之乱与唐朝著名皇帝唐玄宗有很大的关系,他在位的前期继“贞观之治”后创造了“开元盛世”局面,但后期统治走向衰落,说到唐玄宗,大家自然想到了杨贵妃,有人将安史之乱的罪责归于杨贵妃惹的祸,安史之乱的发生到底有哪些原因?教师打出幻灯片,展示材料: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教师点击杨贵妃视频,师生共同观看理解玄宗追求享乐的腐败政局;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两位贤相,辅助他创造了“贞观之治”盛世景象,晚年任用口蜜腹
3剑的李林甫为相,把持朝政16年,使朝政更加腐败,教师点击李林甫视频,师生共同观看。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上宰相,他掌权时期独揽大权,专权误国,导致朝纲紊乱,教师点击杨国忠视频。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安史之乱的第一个原因:中央方面,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教师打出幻灯片:教师解释藩镇的定义: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第一第二幅图片,可以看出节度使的设置最初突出什么?注重边防,从第三幅图片可以看出,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说明节度使的势力和中央相比有了怎样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过渡:中央朝政的腐败,兵力的衰弱,加上节度使权力的膨胀,给了安禄山以可趁之机。教师打出幻灯片安禄山播放视频: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凭借手段获得唐玄宗的赏识,到751年,安禄山一人领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重兵在握,操控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安禄山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
教师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安禄山独掌15万兵力,佣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或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却不加干涉。教师启发:安禄山实力大涨时碍于害怕李林甫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死后,却与杨国忠不和两人多次交恶,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怎样?学生回答: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材料二: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者许多契丹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之后,又迁徙许多契丹人在此居住,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材料三: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多迁徙流亡。腐朽的统治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杜甫路悲愤地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概。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的人民与朝廷的关系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与广大人民的矛盾尖锐。教师进一步总结: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教师总结: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式紧张。外重内轻:节度使的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重兵在握:安禄山兼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威胁中央政权。(教师给予学生几分钟消化整理记忆,然后提问落实重点问题)过渡:综合以上原因,在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刺激下,公元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教师打出幻灯片讲解安史之乱过程:在地图打出叛军进军路线;当叛军直逼长安时,唐玄宗率部仓皇出逃,上演了课堂一开始视频里的一幕,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让杨贵妃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此时太子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称帝,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此后大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于763年评定叛乱。
过渡:755—763年,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深远的影响教师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之大之深。
打出材料逐一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___杜甫《忆昔》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垂老别》
结合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变化图片以及杜甫盛世和乱后的两首诗,师生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打出幻灯片,展示两幅地图,第一幅说明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停止了向西的扩张;第二幅图从回纥、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地盘扩展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失去对突厥,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控制。打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图,安史之乱因节度使而起,但事后反而大量增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从此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唐朝残局的延续,又进一步瓦解了唐朝政权。教师打出幻灯片总结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进一步瓦解唐朝的统治,战争的灾难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第二篇:官逼民反黄巢起义,
朱温反叛唐朝灭亡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总结黄巢起义的原因藩镇割据,兼并战争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起义最终失败,但给唐朝沉重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打出幻灯片:朱温反叛唐朝灭亡。907年,农民军的叛将朱温废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潜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轮回,每一轮回都因盛极而衰退,因灿烂而显得短暂,无比辉煌的开元盛世,只持续了三十多年就匆匆结束,唐玄宗一手缔造了大唐的辉煌,又将大唐带入了衰败的深渊。恰到应验了唐太宗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第三篇: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结合地图师生一起理顺五代:五代是指在中原一带相继建立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汉十个政权。打出幻灯片:出示表格,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王的前身都是节度使,这说明五代十国的根源来自哪里?
学生总结:五代十国的根源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统治特点出示材料: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依据材料得出第一个特点:武人统治材料: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从政权更替的时间间隔,学生得出结论:政权更迭频繁。打出幻灯片:五代十国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后周周世宗进行改革,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天下,至此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结束。读史心得: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出示唐玄宗前后期统治对比表,学生分成四组,结合本节学习的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等讨论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特别依赖皇帝的贤明与否,你有何建议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
给予学生思考的角度:
1、黄巢农民起义,朱温反叛灭亡唐朝,说明唐朝政府失去了谁的支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什么?
2、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出现开元盛世局面,为什么后期开始享乐,他忘记了什么?
3、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奢侈腐化不顾人民疾苦,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
4、唐玄宗前期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出现盛世景象,后期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大权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他在用人方面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各组回答,师生共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1.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2.勤政爱民,勤俭节约。
3.重用贤良,唯才是举。综合以上三点,学生送给唐玄宗的建议:不忘初心。教师借用学习强国“评语近人”一句话总结:治国有常民为本,只留清气满乾坤。
打出幻灯片:情感教育播放学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视频,使学生理解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爱国理念;播放习总书记对青少年德育要求的视频,使学生明白从小事做起养成大德报效祖国。最后师生共同朗诵范仲淹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课堂推向高潮。
打出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1.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唐末农民战争D.武则天统治时期
2.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五、课后反思:初一年级的孩子们刚接触历史课时间不长,学习方法、兴趣不是很到位,本节课分成三个模块,第一篇: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第二篇: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第三篇: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设计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有条理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兴趣。导入新课采用中国通史安史之乱开篇视频,直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安史之乱原因分析时,利用纪录片中国通史视频、制作了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人物视频,感兴趣,同时对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有了深刻认识,听讲情绪很高。讲述安史之乱的影响时,结合了材料,采用启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讲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都采用了地图,调动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家国情怀是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主题,课堂最后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将唐玄宗前后期政治作对比,为了学生思考方向明确,给与学生四个角度提示,学生结合本节课堂内容,轻松得出勤政、爱民、用材等问题,师生达成共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后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视频,学生深刻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发自内心共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至此本节课成功达成家国情怀理念。也将课堂推向高潮也呈现了本节的亮点。由于本节课补充知识点较多,学生识记的时间略显少一些,课后时间补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