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16 课时 备课时间2011 年 10月 15日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1日
课 题 冷和热 总课时数 5
本 节 课 题 风的形成 课型 新授 第 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2、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对比探讨风的成因。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是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法与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学)具 课件、螺旋圈、蜡烛、气球、试验箱、毛巾、蚊香、火柴
课 堂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例子。
(在这里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猜谜语、小诗欣赏画面来激发学生求职的欲望。揭示课题: 风的形成这部分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开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兴奋点出现之后进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体验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思考、交流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有风呢?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充分参与教学新课观察上升的空气风的形成 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这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我准备充分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推。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螺旋圈,蜡烛让学生观察上升的空气。出示课件科学在线1700年前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上升的原因。出示实验箱(对比试验)先将蚊香点燃,放进实验箱左边的小孔旁,观察线香的流动路径,打开箱盖,将蜡烛点燃放进右边空的下方。看一看,蚊香烟的流动路径,最后再观察蜡烛熄灭以后烟的流动路径。(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参与其中,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而不是成功与否,科学实验是允许失败的)最后大家讨论,得出结论。 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学生分组做螺旋圈在蜡烛的烘烤下的实验。讨论实验的过程、结论,各组长向教师汇报。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道理。学生分组做风流动的实验,观察、交流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风形成的结论。学生总结结论教师补充:当燃烧的蜡烛放入箱内空的下方,箱内的温度变高空气会变轻上升,没有点燃蜡烛的箱子空气是不流动的,于是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画龙点睛 巩固运用巧妙设疑延伸课题 让学生运用刚才的结论,推测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风的大小与空气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就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且延伸到了课外去学习探索)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课件展示风在哪些地方为我们服务? (展示图片:风车) 学生讨论,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在太阳的照射下,地表各处的气温不同,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就变轻上升,气温低的地方冷空气就会移动补充,这样就形成风。学生讨论交流很快能得出结论:风的大小与风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得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空气的流动,从而形成风。 学生一块说:共同总结风形成的原因
作业内容 课下了解风在哪些地方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观察上升的空气:转动的螺旋圈、上升的热气球。风的形成: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暖气使室内空气变热的原因。
教学反思 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利用精彩的课件,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课堂,提炼学生问题,探索有关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堂要首先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等,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