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10: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 课
三国鼎立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为何出现这一现象?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朝政腐败
社会动荡
黄巾起义
州牧割据
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 年
官渡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曹操 VS 袁绍
以少胜多
阅读教材80~81 页,找出答案。
阅读教材80~81 页,思考为什么曹操最终能够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
主动权;
③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
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④ 采取火攻,战略战术正确。
② 招揽人才;
本名:曹操
字号:孟德(小名阿瞒)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生卒年:公元155~220年
地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其人
《龟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官渡之战后,曹操的政治抱负是否完全实现了?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VS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阅读教材81~82 页,找出答案。
阅读教材81~82 页,思考曹军为何最终败给了实力比自己弱小的孙刘联军?
孙刘:
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主观)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客观)
①组成联军;
③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②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虚构 or 真实
《三国演义》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
建安十八年 (213年)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草船借箭
虚构 or 真实
《三国演义》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志》
公(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败走华容
三国鼎立



政权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意义



220年
221年
229年
刘备
孙权
曹丕(pī)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阅读教材82 页,填充下列表格:
曹操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孙吴:
1、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蜀汉: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马钧·翻车
问题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政权由“多”到“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三国经济各具特色
魏:农业大国 蜀:丝绸大国 吴:造船大国
经济由“衰”到“兴”
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人口由“少”到“多”
乱→治
分裂→局部统一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人口由“少”到“多”
①公元200年 ②孙刘联军—曹军
③以少胜多 ④公元208年
⑤袁军—曹军 ⑥曹军胜利
⑦曹军失败 ⑧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要点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