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35 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 35 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14: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何为古代“中国”?
元又何为“大中国”?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漂亮的转身: 从“中国”到“大中国”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Part 01
辽与西夏
“中国”中的
一、辽朝(916-1125)---契丹族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耶律阿保机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二)建立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一)起源
(三)政治——特色制度
1、职官: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特点:因俗而治
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
任务一:请同学们根据第54页学思之窗的第一段材料,概括出辽朝官职设置的是什么制度,其特点是?
材料三: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麇鹿。六月、七月于凉淀处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直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北宋使者张舜民所记《北人打围》
任务二:阅读材料二、三,思考辽朝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什么特别的制度?
材料二: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辽史·行营志》卷三十二 志第二
2、制度:
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和宫廷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巡幸的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
3、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四)经济:农牧兼并的两种经济
(一)起源——党项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二)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二、西夏(1038-1227)---党项族
(三)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成为的官称。
(四)特点:
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机构,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夏的官制和辽一样,也是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24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佚名《道山清话》
为什么这一时期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建立比较稳固的统治?
“有城国”“有行国”
游牧国

西夏
农牧兼具、汉蕃分治的辽和夏
实力更强大!
意味着
北宋
学习聚焦:辽和西夏与北宋对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Part 02
金朝入主中原
“中国”之
南宋
淮 河
西夏

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又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我国家绌辽、宋主,具天下正。”

南宋
西夏
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三、金朝(1115-1234)---女真族
(一)制度建设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
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兵民合一的政治体制,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后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二)从鼎盛到衰落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
——《金史·章宗纪》
2.衰落:外部: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内部: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金朝(1115-1234)---女真族
思考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6页的史料,概括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擅长骑射、富于忍耐饥寒、崇尚尚武精神
金朝中后期,随着猛安谋克组织内部的腐化变质,作为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日益瓦解。特别是遭到蒙古进攻后,猛安谋克每况愈下。
金朝前期,将大批原住东北的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屯居于汉族社会的村落之间。他们入居中原日久,受到汉族文明的影响,多习汉语,穿汉服,仿效汉族生活和享乐习惯,本民族原有的尚武精神逐渐沦丧。又因不善耕作,好逸恶劳导致贫困化,金廷为其括地重授,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猛安谋克制的盛衰是有金一代兴衰的缩影。?随着猛安谋克制的崩溃,金朝也走向了灭亡。
——[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
为什么说“随着猛安谋克制的崩溃,金朝也走向了灭亡?”
上谓臣曰: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金史》
材料四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五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六 辽朝“因俗而治”制度对后世特别是金、元、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太祖)在燕云地区设置汉官以统治聚居的汉人。在地方上,金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统治方式:在汉族和渤海地区,设置州县;在女真族地区,保留猛安谋克官制。..?..忽必烈采纳一些汉族士人的建议在汉族地区行汉法..?..?对其他一些民族地区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雍正帝曾强调对边疆地区民族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
——宋德金:《辽朝的“?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
共同点:①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②具有很强的“中国意识”
历史作用:①缓和民族矛盾,利于民族融合,稳定统治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③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④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问题探究
辽夏金制度设立的共同点是?其历史作用为?
辽夏金的“中国意识”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大中国”时代由元朝开启,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第一大影响。作为纯粹客观的事实,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张了……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不能不说是一次漂亮的转身,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从“中国”到“大中国”的转身
Part 03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大中国”
崛起到统一的过程

















大翰耳朵
1206年成吉思
汗建立蒙古国
中都
1271年忽必烈定国
号为元。次年,改中都
为大都,并定都大都。
1234年灭金
临安
1279年消灭南宋残
余力量,统一了全国。
中兴
银川
北京
杭州
温都尔汗西南
1276年灭南宋




西



西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南京
蔡州
襄阳


开封
厓山
蒙古军进攻金、西辽、
西夏、大理路线
元军进攻南宋路线
1253年灭大理


1246年灭吐蕃
以草原为中心的游牧政权,是元朝的前身
·元朝——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小中国”最终变成了“大中国”(外延)
元的大统一
元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积极:
①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②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对的和平安定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2100多万平方公里
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
(一)元朝的疆域与统治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材料,思考:
1、与汉唐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特点?
2、面对如此广袤的领土,应如何统治?
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四、元朝(1271-1368)---蒙古族
1、在中央
军事
行政
监察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宗教事务

监察
军事
行政
财政

与宋对比,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①继承吸收了宋代的政治制度,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如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
③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在地方
建立行省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腹里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内容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丙午,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诏中外,置行台尚书省于汴”
——《金史》卷 4《熙宗纪》
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思考: 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
山川形便,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南 岭
(1)行省制度
特点
①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境的联系。
③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行省制度的影响:
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③以犬牙交错为原则的区划方式。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3、对边疆的有效治理:
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28
(2)统治政策——驿传制度
背景:
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巩固统一。
驿传制度: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路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南接越南、缅甸。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③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的畅达
方便运输官府物资
四、元朝(1271-1368)---蒙古族
(3)大一统下的民族政策
根据图示并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元朝巩固其大一统的采取的民族政策是什么?简析这些民族政策的实质。
政策:四等人制
实质: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四、元朝(1271-1368)---蒙古族
元朝在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入主中原,实现了南北统一,又展开了政治统一后进一步的民族交融。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了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的西域人,随蒙古征服进入中原和江南。……西域人、蒙古人和汉人、南人间的文化互动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回族就是元朝西域人大规模东来的聚合物,即元朝及以前东来的西域人等,以伊斯兰教为纽带且操汉语而汇聚成的特殊民族共同体。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开发边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意义:
大统一格局下的民族关系: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一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230页。
民族交融使中华民族得到空前发展
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大中国”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元发扬辽金的“大中国”观,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元又何为“大中国”?——大一统
①疆域之扩大
②民族之交融发展
③文化交融之多样
(4)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元朝(1271-1368)---蒙古族
课堂总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蒙古汗国
元朝统一:1271年,忽必烈,大都
统治政策:驿道驿站、行省制度等
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局部统一:具有“中国意识”的“中国”
大一统:“多元一体”的“大中国”
影响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9年9月27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