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861年,咸丰帝接受恭亲王奕忻等人的建议,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主管对外交涉、通商、关税、制造枪炮军火等全部洋务事宜。1901 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一变化
A.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 B.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D.有效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2.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以庚子失败为界,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人们彻底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D.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不能说明:
A.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B.农民阶级不能充当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更加困难
4.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的内容是介绍:(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6.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D.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7.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片段: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常驻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二、群峰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它旨在培养学生
A.自由平等,反战和平的观念 B.与时俱进,革新开放的精神
C.自立自强,爱家爱国的品质 D.民主法治,人权平等的思想
8.《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属于“器物层面”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1887年,曾纪泽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文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以北洋海军的建设等军备现代化为中国觉醒的根据,主张强兵应先于富国。后来,香港人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张不彻底,并撰文予以强烈批判。由此可知,何启、胡礼垣主张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进行政治变革
C.富国应当先于强兵 D.实现民族独立
10.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进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反映了当时的太平天国
A.出现了封建化的趋势 B.开始与满清政府进行对峙
C.成功建立了封建王朝 D.确立了洪秀全的领导地位
11.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占了中国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这些赔款,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甲午战争
A.开启列强勒索中国赔款的恶例
B.延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
1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这些企业的创办
A.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B.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C.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A B.B C.C D.D
14.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15.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思想解放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
16.《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支付列强巨额赔款
17.1872—1885年,国防工业虽然仍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因为它们是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追求利润成为民用企业主要目的 B.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C.镇压太平天国已是清廷当务之急 D.军用工业发展急需资金原料
18.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咸丰年间,“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最终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曾国藩请求“练军”的目的是
A.抵御英法联军对长江中上游的进攻
B.发动洋务运动促进清军走向近代化
C.与洋人共同镇压盲目排外的人民斗争
D.联合长江流域地主扑灭农民起义烈火
20.1903年,他出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全面系统介绍并翻译西学。李克强总理评价他“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此人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畲 D.严复
21.1900年6月,在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议定东南互保章程,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清政府统治根基有所动摇 B.南方各省督抚维护列强利益
C.列强在华侵略毫无阻碍 D.南方各省地方政府对抗中央,希图独立
二、简答题
22.你认为义和团和清政府在兴建铁路问题上的做法有无相似之处应该如何评价
23.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中(节录)爱新觉罗·旻宁
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以上材料是向皇帝所上奏折的一部分,这个皇帝是谁?
(3)这个皇帝后来采取了什么态度和做法?
(4)列举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B 6.C 7.C 8.A 9.B 10.A 11.B 12.D 13.B 14.A 15.A 16.D 17.D 18.D 19.D 20.D 21.A
22.有相似之处。义和团与清政府官员的行为都反映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义和团排斥仇视西方物质文明主要是因为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等同于侵略行径,说明其愚昧和落后;清政府对待铁路的做法,体现了顽固、落后、自大、愚昧、保守的专制势力对新生事物的敌视、排斥。
23.意义: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24.(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
(2)材料二《南京条约》;
材料三《马关条约》;
材料四《辛丑条约》。
(3)材料二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材料四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等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5.(1)背景: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外流,引发财政危机,同时军队战斗力下降。
(2)道光皇帝。
(3)态度和做法: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4)措施: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