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少年闰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少年闰土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16: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字词句
◎会写“郑”“拜”等25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29个词语。
◎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阅读
◎能有感情地朗读《少年闰土》和《有的人》;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好的故事》;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背诵《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
◎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少年闰土》中“我”的内心世界。
◎能抓住《好的故事》里的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书面表达
◎仿照《少年闰土》的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能自主修改习作。
1.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有序推进,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展开教学,重视迁移运用,要体现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学习时的逐步落实。
2.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受其身上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
3.要关注阅读与习作的关联,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试着迁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内容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的人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1
1
2
2
10
24 少年闰土
语文要素
阅读:
1.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写作:
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人文主题
“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难点: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课前准备
1.教师:相关课件。
2.学生:以“难忘的瞬间”为主题,每人准备一张生活照。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背诵第1自然段。
3.能体会“我”记忆中的和初识时的闰土形象。
4.选一张照片,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借助资料,初识鲁迅
1.出示鲁迅照片,导入: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子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鲁迅)
2.学生快速阅读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圈出关键信息:
原名,主要作品,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课件出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过渡: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这位伟人。今天要学的课文就节选自《呐喊》中的《故乡》。(出示课题)
二、通读全文,梳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词语。
2.理解难懂词语,读通课文。
借助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理解文中半文半白的语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
提示三处难懂的句子:
(1)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这里的“仿佛”不是“好像”的意思,而是“差不多”。
(2)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便是”是“即使是”“就是”的意思,“没有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句话意思是:“即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无端”就是“没有来由”。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
“素”是“向来”的意思,“素不知道”就是“从来不知道”。“先前”就是“以前”,“单知道”就是“只知道”。
3.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
第(  )自然段记忆中的闰土         第(  )~(  )自然段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第(  )~(  )自然段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第(  )自然段离别时的闰土
(2)交流反馈。
三、初识闰土
1.自学第2~5自然段,填写人物信息卡。
2.小组交流:看信息卡,介绍闰土。
3.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聚焦外貌描写,点拨: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绍兴农村的健康可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四、记忆中的闰土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圈出句子中描写的事物。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为后面的场景描写练习做好铺垫。  
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1)学生读词语想象画面,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一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阔)
(2)引导学生加上写颜色的词,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一说,感受色彩美。
2.引读: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学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抓住动词,指导学生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矫健,与前面的“静”形成对比。)
3.小结:好一个(  )的闰土。
4.引导背诵: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五、拓展练笔
一边指板书,一边引导:第1自然段的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出示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体会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形象。
3.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概括“新鲜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学生默读第6~18自然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    )(    )(    )
3.交流反馈,相机板书。(如: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二、再识闰土
1.学生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练习朗读。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雪地捕鸟
(1)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学生口头完成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3)出示动词,引导学生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扫、支、撒、缚、拉、罩
月夜刺猹
(1)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会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教师小结: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手拿钢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新鲜奇特的事。难怪多年后“我”回忆起闰土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再次浏览课文,将“我”与闰土进行对比阅读,从闰土和“我”不同的生活经历中,明白“我”对闰土产生羡慕与佩服的原因。
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1)引导学生思考:相比其他两件事,这两件事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2)追问:能不能直接把这两件事去掉不写?(去掉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3.概括闰土形象。
(1)过渡:闰土给鲁迅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这个看起来有些随和的小男孩身上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鲁迅?
(2)引导学生小结:他真是一个(  )的少年。(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3)引读:难怪“我”从心底里发出感叹——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4)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阿”包含了“我”怎样复杂的情感?(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只能困在院子里的不满……)
三、对比阅读,加深体会
1.学生再读课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写表格。
生活经历对比闰土,鲁迅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有瓜地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讨论交流:默读课文第18自然段,读懂“我”的内心世界。
(1)“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在深宅大院里的少爷们。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明确:“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后院高墙上的棱角,实际上是说“我”和其他少爷们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狭隘。
(3)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在对比阅读中,加深体会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
四、感受分别
1.过渡:闰土就要回家去了,“我”依依不舍——(指名读第19自然段)
2.提问:“我”和闰土分别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友谊的?(哭)同样是哭,有什么不同吗?可不可以换过来?
比较“大哭”和“躲到厨房哭”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人在聊天玩耍中没有隔阂,但两人的身份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情。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勇敢机敏、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鲁迅的记忆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