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21: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选取两则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人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阐明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字词句
◎认识30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19个字,会写15个词语。
◎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初步了解欧楷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体楷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阅读
◎背诵《古人谈读书》《观书有感》。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了解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和心得。
◎能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口头表达
◎能分条讲述,把自己喜欢人物的理由说清楚。
◎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书面表达
◎介绍一本书,能分段表述推荐理由。
◎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
1.可以把三篇课文作为一组进行教学,或者再补充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文章,组织指向“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目标的学习活动。如,可以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梳理作家的读书经历,梳理关于读书方法的信息,可以提取、整合文章中介绍的书目信息。
2.建议围绕“读书”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读一读课文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书籍。可以在本单元学习之初,提前布置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要介绍的人物形象和推荐的书籍,认真研读推荐的书籍或人物。
3.本单元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所涉及的作家的读书经历、读书感悟、阅读方法等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根据要求梳理出来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和读书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一单元或这一学期的读书经验,并运用。
,
内容
古人谈读书
忆读书
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1
1
2
2
10
25 古人谈读书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人文主题
了解作者的读书态度、方法,进一步产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并能对自己的人生观、读书观有所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借助讲解书,阅读文言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两则文言文的出处,阅读相关文言文。
课时目标
1.认识“耻、矣、岂”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交流作者信息等,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名言,自由讨论: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古人谈读书)
3.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两则文言文片段的出处或作者等信息。教师相机点拨,归纳总结。
(1)第一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创立儒家学派,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多处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第二则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让学生练习读课文,明确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正确认读“耻、矣、岂”3个生字和多音字“识”。
(2)学生先自由练读,再同桌互读检测,读准易错的读音。
2.让学生交流识记、书写生字的方法。
(1)“耳”加“止”组成“耻”,可以组词“羞耻、耻辱”,意思是“羞辱、侮辱”;前面我们学写的“挨”字去掉提手旁就是“矣”。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就能记住“矣”。“岂”可以组词“岂敢、岂有此理”,是表示疑问的词,可以解释为“难道、哪里”。“识”是多音字,在“默而识之”中表示“记住”的意思,另有成语“博闻强识”,都读“zhì”。
(2)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5个,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结构特点进行分类,观察同一类字的书写规则,如“诲、谓、诵”这3个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岂”字要注意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的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写长。
3.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字义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设计意图:
文言文的初读不同于其他类型课文的初读,要努力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自由读,是为了降低读书要求;设计检查朗读,是为了帮助读通课文。
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1.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小组交流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并做好小组汇报准备。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释疑点拨。
(1)理解“默而识之”。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语感。
②指导学生给“默”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哪个词语放在句子中最合适。
预设:可以组词“默读、默写、默默”等;对比发现,“默默”放在句子中最合适。
③引导学生疏通句子大意。
提示: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意思时,要结合整句话来理解,不要求学生逐字翻译。
(2)理解“是知也”的“是”,“吾尝终日不食”的“吾”和“尝”。
教师点拨:“是”是“这”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
3.全班交流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
预设:
(1)第一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2)第二句的意思是: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第三句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第四句的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通晓万物的,(我的智慧是)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勤奋求来的。
(5)第五句的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6)第六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这样做)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4.采用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形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四、作业布置,课堂延伸
1.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2.订正预习卡内容。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
2.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朗读、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指名背诵第一则文言文,并说说大意。
二、小组讨论,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
1.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余尝谓”中的“余”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我”。“亦、矣、乎”等字也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
3.指导理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学生猜想“急”的字义。
教师小结:有些字词,随着时间的更迭和生活的演变,字义也会慢慢发生改变,如“急”在古文中表示“要紧,重要”,跟现在常用的“着急”意思不同,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4.围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为什么心到放在最前面”进行讨论。重点突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怎样读叫“漫浪诵读”。根据理解,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
5.对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提炼概括:(1)借助注释来理解;(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6.同桌相互说说文言文的大意,再在班内展示说,自由朗读文言文并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紧围绕读书观点,借助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取、理解、运用关键信息。认识作者的读书方法,结合实际漫谈读书之法,学生学习的思维从课内转向课外,从单一转向多元。  
三、梳理读书态度和方法,说说受到的启发
1.引导学生思考:两则文言文都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态度和方法?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板书。
(1)根据大意,可以归纳出第一则文言文谈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它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善于发问,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强调了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2)第二则关于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口到”,它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尤其要做到心到。读书要用心,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的启发。
(1)学生小组内交流:你用过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吗?文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①平时我能够做到勤奋学习。但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不好意思问别人。今后在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请教。
②我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但有时不能做到“心到”。今后在读书时,我要更加用心、专心。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背诵第二则文言文。
2.完成随堂练习题。
3.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觉得有失。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有:第一,教学过程清晰,条理清楚,过渡衔接自然。第二,师生配合比较默契。第三,注重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第四,不滥用合作学习,重视课堂情况,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不能解决问题,才建议学生合作讨论。也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第一,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第二,目标的定位还可更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