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 吴佳凤、盛雅娟 2010年01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十分微小。
②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③能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不同。
2、技能目标:
①进一步熟悉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四、教学准备
试管、酒精、水、放大镜、方糖、烧杯、黄豆、芝麻、量筒、针筒、木块、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前面几章已经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关于物质的美丽而神奇的画卷,通过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小的生物甚至是细胞的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这些知识基本上涉及的都是一些宏观现象,本节内容《物质的构成》将涉及到许多微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构成。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在想象中建构起微观世界。对于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其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还相对较低,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将会遇到很大的思维障碍:微粒的抽象性。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关键在于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用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去“套解”看不着、摸不到的微观世界。
上课伊始,教师先演示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引导学生考虑事物还应从微观角度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后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方型蔗糖、碾碎的蔗糖和糖水中的蔗糖,引导学生想象有“蔗糖分子”的存在,并且获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放大镜、显微镜根本观察不到。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和酒精分别由什么构成,并猜想是什么原因使得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40mL。为便于学生想象、理解“分子间有空隙”,可请学生完成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想一想:(PPT ( 素材 / 1.ppt ))
20毫升的水+20毫升的水=?
20毫升的酒精+20毫升的酒精=?
20毫升的酒精+20毫升的水=?
演示实验:20毫升的酒精和20毫升的水混合之后振荡,观察(PPT ( 素材 / 2.ppt ))
现象:
师: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为何小于40mL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索奥秘所在。
【探究新知识】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学生分组实验(PPT ( 素材 / 3.ppt )):
1.用放大镜观察方糖。
(提问)看到了什么?(固体小颗粒)
2.碾碎后,再观察,看到什么?(更小的颗粒)
3.将少量碾碎的粉末溶于水,搅拌,再观察。(发现小颗粒不见了)
问:蔗糖真的没有了吗?
(生:不是。)
问:你怎么证明蔗糖还在?
(生:水有甜味,说明蔗糖还在水中。)
问:蔗糖颗粒不见了,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它以一种更小的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师介绍:蔗糖是以分子这种微粒分散在了水中,蔗糖正是由这种叫分子的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板书)。(PPT ( 素材 / 4.ppt ))
问:构成蔗糖的分子我们称之为蔗糖分子。氧气、酒精、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分子构成的吗?
(生: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师介绍: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以外,还有原子、离子等其他各种微粒。接下来我们看一段水分子自述的视频,看了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从中了解到水分子的哪些特点。
视频 ( 素材 / 分子的大小.MPG ):水分子的自述 ( 分子的大小.MPG )
(生:分子很小,一克水中有33000000000000000000000(21个零)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师介绍: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分子是非常小的(板书),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到,即使是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PPT ( 素材 / 5.ppt ))。
分子科学的广阔前景,如纳米材料的应用、人类基因的破译等。我国在这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学到这里,你对分子了解了多少
(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同物质分子不同。……)
探究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问:好,那接下来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为什么小于40mL?
(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PPT ( 素材 / 6.ppt )):在量筒里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总体积V1;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混合后,记下总体积V2,比较V1和V2。
问:你能否推想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的原因呢?(PPT ( 素材 / 7.ppt ))
(生:水和酒精分子两种分子大小不同,且它们之间有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里去,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问: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仅仅说明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那么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生:有。)
问:从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学生回答)
问:在很高压强下油可以从很厚的钢瓶里渗出。这是为什么?
(生: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刚才黄豆和芝麻混合,体积变小,是否证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生讨论:不行。因为它们之间是固体之间的空隙。)
问:长期靠煤堆的墙壁里面也会变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探究三: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固体分子三类分子之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
问: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那么它们分子之间空隙是不是一样大的?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手边器材(针筒、水、木块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学生用针筒分别压缩空气和水,或用木块压木块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生:压缩空气比较轻松,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最大;压缩水时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说明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比气体分子大;压木块时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根据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来判断。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PPT ( 素材 / 8.ppt ))
【练习巩固】
1.为什么我们可以将氧气压缩为液态氧储存在钢瓶中?(PPT ( 素材 / 9.ppt ))
2.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你能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下吗?(PPT ( 素材 / 10.ppt ))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铁由铁原子构成,50毫克铁约含有5.375×1020个铁原子,铁原子半径约0.124nm,地球赤道半径约6400km。如把50毫克铁含有的铁原子排成一行,可绕地球赤道多少圈?(PPT ( 素材 / 11.ppt ))
【课堂小结】
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PPT ( 素材 / 12.ppt ))
【课后作业】
作业本B:《第四节物质的构成(一)》
七、板书设计
§4.4物质的构成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空隙最大:气体分子)
八、课后反思
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微粒的一些特性。
本课的难点是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我以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入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用事实作为有力证明,从宏观的表现去想象推测来理解其微观的本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大小比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区追寻学生的闪光点。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