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诗句知多少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一诗中体现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的句子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出塞》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无能的不满的句子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中与《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使至塞上》描写塞外雄奇瑰丽风光的句子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六类:边塞征戍诗
二、认识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发展到唐代,形成了边塞诗派。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唐朝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qí)、崔颢(hào)、王之涣、王翰等。
教材回顾
七年级: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八年级: 王维《使至塞上》李贺 《雁门太守行》
九年级: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在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胡天、秋月、大漠、孤城、雪山、黄河、长云、冰雪、黄沙、关山、瀚海、边声、角声、胡雁、牧马、北风、朔风、阴云、寒云等。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辕门、戍楼、吴钩、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金戈铁马等。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碛(qì)西、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海、龙城、燕山、蓟北、疏勒、长城、雪海、陇西、安西、北庭以及胡、羌 、羯(jié)、夷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边塞诗中常见乐曲:
《折杨柳》、 《杨柳曲》、 《梅花落》、《关山月》6.边塞诗中常见人物:
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飞将 。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受到君主猜忌。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是说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四、边塞诗常见的典故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别驻扎在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要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
瑰丽雄壮,气象雄浑
塞上风光一
残破荒凉,肃杀凄怆。
凄寒萧条,苍凉荒寒,萧瑟凄凉
塞上风光二
五、边塞诗常见意境
六、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了悲凉和感伤。
(1)初唐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诗: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基调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中晚唐诗: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国势开始衰微,虽然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悲凉和惋伤。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一)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辛
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战事的紧张、连年征战的痛苦 ,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有的则以这样的艰苦来反衬戍边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
七、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表现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奋勇杀敌、报效祖国的决心,讴歌他们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为国奉献牺牲精神。
这样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昂扬进取的豪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 白《塞下曲》)
(三)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
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限乡愁。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戍边将士的愤懑不满之情
(1)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2)揭露军中苦乐不均;
(3)讽刺、批判将帅、当朝者腐败无能。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
(4)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边塞开阔、高远,让人心情振奋,顿生满腔豪情。正是这壮丽的河山,激起戍边将士们拼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五)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 、苍劲寥廓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风光鉴赏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统治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
将士——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 ;将士收复失地的愿望、决心 ;表达征人念远思归、想念家乡亲人。
战争——控诉和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
1.怨情
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2.豪情
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诗人角度)
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久戍守难归的凄凉孤苦之情
八、边塞诗常见的语言风格
豪迈旷达,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浑苍凉,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九、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2、衬托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
士的赞美之情
3.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4.虚实结合(想象):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5.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例题一: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结合诗句)诗的后两句描写诗人部署“飞将”奋力出击,追击“骄虏”,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显示必胜的信心。(抒发感情)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注意:抓准每一句的描写对象或者抒情主体。
(月考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此借指唐军。
(1)该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本诗描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战死沙场的悲壮情景,①表现了将士们忠勇敢战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②表达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寄予无限的同情③及厌战情绪(2分)
注意:抓准每一句的描写对象或者抒情主体。
怀古咏史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得失
第七类:怀古咏史诗
咏史怀古诗特点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手法:用典,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5)语言:含蓄蕴藉、辛辣讽刺
第七类:怀古咏史诗
(6)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贾谊宅、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8)情感:
怀古咏史诗:课内教材回顾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杜牧《赤壁》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怀人伤己
1
怀古伤今
2
理性反思
3
同病相怜型
古盛今衰型
物是人非型
借古讽今型
理性分析型
1.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一)怀人伤己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悲昭君以自悲)
1.昔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2.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基调凄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二)怀古伤今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客观评价、理性反思
2.理性分析型: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1.借古讽今型: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瑜 34岁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幸福美满
词人 47岁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屡遭不幸
江山在 周郎不在(怀古)
东坡在 事业不在(伤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
(怀古伤己:对比失落)
主旨:对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以及抒发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典例鉴赏
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怀什么古)
(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怎么怀古)
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鉴赏步骤: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什么古
作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手法
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寻”字突出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以乐景衬哀情,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例再现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典例再现
鉴赏咏史怀古诗方法
(1)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2)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咏史怀古诗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4.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5.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6.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7.南京在历史上的别称:?金陵、 石头城、秣陵、 建业、 建邺、 建康?、江宁、 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