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精选练习题44道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3.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其中能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组现象是( )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
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
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
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5.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如图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如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6.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7.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氧气
B.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C.缺乏可燃物
D.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8.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9.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2.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 )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全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13.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14.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高于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15.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B.a与c对比中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
16.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二.填空题(共18小题)
17.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
。
(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
。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
。
18.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P2O5能溶于水,且有毒性。
交流讨论:(1)图一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2)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
拓展运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甲同学: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60℃以上,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乙同学:微热燃烧管至a℃,一段时间后,挤压滴管2,白磷迅速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1)甲同学挤压滴管1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甲同学实验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的原因是
。
(3)乙同学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则a应选择
(填字母序号)。
A.25℃
B.80℃
C.260℃
21.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已知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
(1)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
。
(2)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
。
22.利用周末时间,某班组织野炊活动。
(1)生火时先将纸点燃,再用燃着的纸引燃枯枝,说明纸张的着火点较枯枝的着火点
(填“高”或“低”)
(2)将枯枝塞满灶时产生大量浓烟,火易熄灭,抽出部分枯枝,火烧得更旺,说明燃料
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某同学准备了一个纸火锅(如图所示)。这种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
来盛放汤料,当燃料燃烧时纸不会被点燃。纸火锅使用时纸不会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空气不足,纸不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着火点降低了
C.纸火锅加热时,着火点升高了
D.纸火锅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纸火锅的燃料是固体酒精,固体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C2H5OH),写出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野炊结束,同学把火熄灭后,又往灰烬上倒水,从灭火原理分析,其目的是
。
23.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的更快,这是因为
.
24.配制75%酒精溶液时发现75
mL的酒精和25
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其原因是
。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5.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滤纸着火点高于乒乓球)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
是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6.某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注射器液体推入后,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加热C处红磷,C处红磷燃烧而B处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
。
27.认识反应规律,控制反应条件,让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小明同学对以上实验进行概括,得出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对环境无影响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28.用扇子扇炉火不仅不会熄灭,反而会越扇越旺,原因是
、
。
29.康康在室内喷洒医用酒精后,会闻到特殊气味,这是因为
(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康康边抽烟边喷洒酒精引起室内失火,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引起着火的原因是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0.水能灭火,但是曾经有场雨在一起火灾当中充当了“油”的角色:一辆载有20多吨电石的大货车在大雨中一路撒电石﹣﹣“火种”。电石的化学名称碳化钙(CaC2),不可燃,是一种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遇水后能激烈分解产生乙炔(C2H2)气体和一种氢氧化钙,释放出大量的热。请用你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请写出碳化钙遇水后的化学方程式:
。
(2)请用科学知识解释这场火灾起火的原因:
。
31.A、B、C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倒扣住燃着的蜡烛和白磷。
(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
。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
,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3)C瓶倒扣住白磷时,白磷燃烧并冒白烟,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32.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和
.
33.2019年1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禁止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请用相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放烟花不慎引燃建筑内易燃物而发生火灾,烟花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
;
(2)除了火灾隐患,燃放烟花还因产生
(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等物质而污染空气。
34.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不能用碳、硫粉或者铁丝代替
B.铁在氧气中燃烧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瓶中预留少量水的目的相同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E.用pH试纸测量酸性的pH时如果被水打湿会使结果偏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36.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填字母序号)。
3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装置A、B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
。若装置C的瓶内充满空气,正放在桌面收集O2,则气体应从
(填“X”或“Y”)端口进入。
(3)如装置D所示,由①、②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
;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
。
38.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水能够吸收有毒的
;
(2)由实验二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在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9.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
40.用Y型管完成下列实验:
(1)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a处只放白磷,b处只放红磷,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要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在a处只放白磷,则应在b处加入
。
(2)用图2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①已知稀硫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类似,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在装置Ⅱ的Y型管c、d处各放一张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将装置Ⅰ的Y型管向右倾斜,使少量稀硫酸流入碳酸钠中,观察到d处滤纸条先变红,该现象可说明
。
③若要证明②中使紫色石蕊滤纸条变色的原因是H2O与CO2共同作用,而不只是CO2,则应在装置Ⅱ的Y型管内d、e处分别放置的实验用品是
。
41.小明在观察课本实验“燃烧的条件”(如图甲所示)时,对产生的大量白烟产生了疑问。于是查阅资料:…产物是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在空气中可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剧毒物质﹣﹣HPO3(偏磷酸)。由小明查阅的资料看,他最初的疑问可能是:
。
分析:五氧化二磷和偏磷酸都会伤害人的身体,应对此实验进行改进。
【实验改进】小明与同学一起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如图乙所示):去掉铜片,将足量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个大试管中,试管口各自套一个瘪气球,用线固定。然后将两只大试管同时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可观察到试管中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气球的变化是:
。
【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反思与评价】改进后的装置与原装置比较,其优点是:
。
【实验创新】发生燃烧反应的试管冷却后,小明将试管倒立在水中(试管口接近水面),捏住气球口部,小心取下气球,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是:
,小明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
。
四.推断题(共1小题)
42.以下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通过比较两个实验,能得出有关分子性质的结论是
。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
。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提供热量
(3)实验C的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五.解答题(共2小题)
43.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
(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
。
4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的对比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2)实验2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
,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
(3)实验3中,对比铁钉表面的不同现象,可推知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
.
(4)实验4中,对比两支试管内液面高低的不同,可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A;
2.B;
3.B;
4.A;
5.D;
6.D;
7.D;
8.C;
9.C;
10.A;
11.B;
12.D;
13.D;
14.C;
15.C;
16.B;
二.填空题(共18小题)
17.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119;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18.2H2O2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加热铜片和隔绝空气(或氧气);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空气(或氧气);放热;2K+2H2O═2KOH+H2↑;
20.CaCO3+2HCl=CaCl2+H2O+CO2↑;没有与氧气接触;B;
21.不能与氧气接触;使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
22.低;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D;C2H5OH+3O22CO2+3H2O;把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防止复燃;
2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粉与氧气有更大的接触面;
24.分子之间有间隔;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C2H5OH+3O22CO2+3H2O;
25.乒乓球碎片;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6.2H2O22H2O+O2↑;温度达到着火点;
AC;
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29.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C2H5OH+3O22CO2+3H2O;
30.CaC2+2H2O=C2H2↑+Ca(OH)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乙炔,且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达到了乙炔的着火点;
31.熄灭;氧气;①③;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32.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3.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SO2;
34.AC;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5.4P+5O22P2O5;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可燃物;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B;
集气瓶;长颈漏斗;A;Y;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加热、隔绝氧气;
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温度计的示数上升;使白磷B隔绝氧气,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a处白磷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b处红磷不燃烧;4P+5O22P2O5;白磷和80℃热水;Na2CO3+H2SO4=Na2SO4+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条、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
41.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对人体有害吗;的白磷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白烟;4P+5O22P2O5;先膨胀后慢慢缩小,最后倒吸入试管中;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能够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水面上升至距试管口大约五分之一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四.推断题(共1小题)
4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B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五.解答题(共2小题)
43.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通入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4.温度达到着火点;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是不断运动的;隔绝氧气和隔绝水;2NaOH+CO2═Na2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