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4 22: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权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检测
(共计100分)
姓名
班级
总分
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30分)
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
)激战,史称(
),这是中国古代又一次(
)的著名战役,也出现了很多的关于此战成语、典故,如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等。此战以后,(
)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世纪后期,(
)拓跋部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94年,北魏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魏晋以来,內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
),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沿袭中原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称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
)”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
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

A.383年
B.386年
C.439年
D.496年
“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A.商鞅
B.曹操
C.苻坚
D.北魏孝文帝
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建立县制
B.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交流
8.
中国古代有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有些战争的发生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中由于战争的失败导致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人分裂和混战状态的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
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表达着人伦善恶、境界高尚的中国价值观,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与哪次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牧野之战
10.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11.某班的四位同学就“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人中哪一位同学的观点(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2.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13.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禁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4.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现象的是(

A.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D.鲜卑姓氏改汉姓
15.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16.关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魏晋南北朝以来,內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人就错居杂处的,这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B.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C.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集中在经济领域,文化上的交流基本没有
D.西晋时期,內迁的各少数民族大多已经使用汉语了
17.史学家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有鲜卑族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指”(

A.孝文帝
B.苻坚
C.司马睿
D.曹操
18.下列哪一项不会出现在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A.前秦意在统一全国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投降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此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19.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④颁布“推恩令”⑤改鲜卑姓为汉姓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0.北魏孝文帝为了联合并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维护北魏政权,巩固对北方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改鲜卑姓为汉姓,下列相对应的姓氏改革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拓跋——元
B.独孤——刘
C.贺兰——陆
D.尉迟——尉
三、材料分析题(共计3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三: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4分)
(2)材料一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4分)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二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分)
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4分)
(6)集合材料三,指出魏主改革推行改革的有利条件(4分)
(7)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改革对中国历史有何历史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填空题

淝水
)(
淝水之战
)(
以少胜多
)(草木皆兵)(
前秦


鲜卑族
)(16国)(洛阳)(汉姓)(民族交融)
(农业技艺)(汉语)“(胡)”“(汉)”(隋唐)
选择题
1C
2D
3C
4D
5C
6D
7B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A
15D
16C
17A
18B
19A
20C
材料分析题
(1)魏文帝,迁都(4分)
(2)今山西大同,
洛阳。(4分)
(3)孝文帝抱有灭掉南朝、统一全国的雄心,平城作为都城也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5分)
(4)说汉语(3分)
(5)鲜卑语;汉语(4分)
(6)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4分)
(7)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以后南北方的统一和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