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重点)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环境描写。(难点)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边读边悟
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2)体会这些句子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贵有疑
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成长。(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默读课文,感知孤独之旅
(一)自由默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失学后 孤独艰苦的环境
(芦苇荡 暴风雨 鸭群)
故事情节: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思考故事情节。
开端:家道破落
辍学放鸭
发展:放鸭芦苇荡
孤独难熬
高潮:遭遇暴风雨
勇敢搏斗
结局:鸭下蛋,杜小康也长大、坚强了.
四、(一)明确心理成长变化的历程(读书圈划)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害怕和胆怯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孤独
在芦荡时间一久 不再忽然地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 坚强、长大
(二)思考:除了直接描写,作者还通过什么手段来表现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1)芦荡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
面对芦荡: 害怕胆怯--不再恐慌
芦苇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2)风雨“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到了末日”。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地机会和舞台。
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3)鸭群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
“觉得自己已成无家的漂泊者”
对杜小康的孤独起到烘托的作用,鸭子的成长也寓意着杜小康的成长。
总结:小说中的环境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 重点把握
孤独的含义:
1.情感世界的孤独(失去交流的环境)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2.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3.对未来前途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少年。
……
六、谈收获
你从杜小康身上学到了什么?
七 、教师寄语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七、作业
同学们,你们孤独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和心理感受呢?请写下来吧
附: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 杜小康 (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芦荡
环境: 风雨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鸭群(共27张PPT)
16 孤独之旅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心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导入新课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环境描写。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撩( )逗 扎( )成把 撅( )断 旧茬( )儿
戳( )破 凹( )地
掺( )杂 镰( )刀
liáo
zā
juē
chá
chuō
āo
chān
lián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
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
整体感知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少年杜小康
失学后 孤独艰苦的环境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再次速读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家道破落
辍学放鸭
发展:放鸭芦苇荡
孤独难熬
高潮:遭遇暴风雨
勇敢搏斗
结局: 鸭下蛋,杜小康也长大、坚强 了
明确心理成长变化的历程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
茫然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坚强、长大
思考:
除了直接描写,作者还通过什么手段来表现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暴风雨
鸭群
芦苇荡
(1)芦荡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
芦苇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面对芦荡: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2)风雨
“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到了末日”。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地机会和舞台。
可怕
搏斗
成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3)鸭群
“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
“觉得自己已成无家的漂泊者”
对杜小康的孤独起到烘托的作用,鸭子的成长也寓意着杜小康的成长。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小说中的环境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重点把握
1.情感世界的孤独(失去交流的环境)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孤独”的含义:
2.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3.对未来前途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少年。
……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谈收获:你从杜小康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寄语
名言积累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作业:
同学们,你们孤独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和心理感受呢?请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