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期末练习卷——走进化学、空气之谜(A卷)(含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期末练习卷——走进化学、空气之谜(A卷)(含答案和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4 22: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期末练习卷——走进化学、空气之谜(A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化学概念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生成一
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2.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B.?玻璃破碎???????????????????????????C.?蜡烛燃烧???????????????????????????D.?衣服晒干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
??)
A.?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某同学误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到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B.?t2时刻,氧气开始产生
C.?曲线c代表氯化钾????????????????????????????????????????????????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5.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B.?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水约5ml
C.?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过程中气球始终变瘪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B.?证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比较二氧化锰与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
D.?探究氧气含量对硫燃烧的影响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应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二氧化锰只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增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
D.?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8.下列有关托盘天平使用的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称某小烧杯的质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应添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B.?可用托盘天平称取32g的高锰酸钾
C.?称取12g某固体药品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移动游码
D.?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有:
①在试管中加入药品并固定好装置;
②把导管移出水面;
③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④熄灭酒精灯;
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⑤②④????????????????????????B.?⑤①③②④????????????????????????C.?①⑤③④②????????????????????????D.?⑤①③④②
10.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

生成固态的P2O5
C.?装置内水位不会发生变化????????????????????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收集本实验所用氧气过程中(??
?)
A.?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C.?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
D.?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12.小英在用量筒量取某溶液时,仰视读数为30mL,倒出一部分溶液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其实际倒出溶液的体积是(?

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确定
13.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14.小明同学要量取15
mL的稀盐酸,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了,他实际量取液体的量与15
mL相比
(
??)
A.?偏大????????????????????????????????B.?偏小????????????????????????????????C.?不变????????????????????????????????D.?以上都有可能
15.将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充分加热,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后试管中残渣物质有(???

A.?4种???????????????????????????????????????B.?3种???????????????????????????????????????C.?2种???????????????????????????????????????D.?1种
二、综合题
16.有以下事实:
a.水蒸气是无色气体不是白色气体,b.少量水加热后慢慢消失了,c.铁丝的硬度较小,d.在氧气中引燃铁丝变成了黑色固体,e.少量水通入直流电后慢慢消失了,f.白磷在水下也能燃烧,g.窗玻璃被小明的足球砸碎了,h.双氧水也能分解出氧气。其中,
(1)主要描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2)主要描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3)主要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4)主要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17.根据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________,两者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古代字画长久保存不褪色,体现了碳单质常温________的化学性质;
(3)木炭还原氧化铜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
18.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b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装置C与B相比,C的优点是________。
(4)若用E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从________(填c或d)进入。
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满的方法:________
19.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PM2.5是指大气中微粒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会形成PM2.5的是________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层。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________
A
节约纸张?
B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
D
少乘私家车尽量坐公交车
(4)下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未测定氧代在空气中的含量。
①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
②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________;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符号表述式________
③由实验现象可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若实验结果偏大,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④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主要气体的性质有________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A.
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灯发光,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符合题意;
B.
生成一
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臭氧,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反应物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
C
【解析】A.
水结成冰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衣服晒干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
D
【解析】A.
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不符合题意;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不符合题意;
C.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
C
【解析】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到氯酸钾中进行加热,高锰酸钾的分解温度比氯酸钾的分解温度低,也就是高锰酸钾先分解,所以t1时刻表示高锰酸钾开始分解,t2时刻表示氯酸钾开始分解;高锰酸钾分解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时氯酸钾的催化剂,所以曲线d表示锰酸钾,曲线c表示氯化钾。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C。
5.【答案】
B
【解析】A.
白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会产生白色的烟,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21%的是氧气,100mL空气中大约有20mL氧气,水进去的体积=氧气的消耗量,所以剩余水的体积=25mL-20mL=5mL,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
燃烧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打开弹簧夹,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实验随着白磷燃烧,会放出热量,所以气球会膨胀,但是随着氧气不断消耗,锥形瓶内压强降低,气球又会变瘪,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
C
【解析】A、向一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石灰水,呼出气体的石灰水变浑浊,能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能达到相应目的。
B、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能达到相应目的。
C、比较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催化效果,应控制变量,图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确定二氧化锰与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
D、让硫分别在相同体积的空气、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可探究氧气含量对硫燃烧的影响,能达到相应目的。
故答案为:C。
7.【答案】
D
【解析】A、二氧化锰不是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是二氧化锰,其它的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如硫酸铜溶液、氧化铁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法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也可以作其它物质反应的催化剂,如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说法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加入二氧化锰不能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的氧气的质量,说法不符合题意。
D、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
C
【解析】A、称某小烧杯的质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烧杯较重,应添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选项不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可以精确到0.1g,所以可用托盘天平称取32g的高锰酸钾,选项不符合题意;
C、称取12g固体药品时指针右偏转,说明所加药品不足12g,应继续向左盘添加药品至天平平衡,选项符合题意;
D、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
B
【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先组装装置,再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并固定装置,再加热,再收集、验满,反应结束后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所以正确顺序为
⑤①③②④;
故答案为:B
10.【答案】
B
【解析】A.?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或木炭,因为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明显的压强差,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

生成固态的P2O5

能形成明显的压强差,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装置内水位会发生变化,因为氧气被消耗,钟罩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槽里的水会压入钟罩里,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不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N2、CO2和稀有气体,只能证明含有氧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
B
【解析】A.?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收集满氧气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
A
【解析】
量取溶液时仰视读数为30mL,说明溶液实际体积大于30毫升,倒出一部分溶液后,俯视读数为20mL,说明剩余实际体积小于20毫升,则实际倒出溶液体积大于10毫升;
故答案为:A
13.【答案】
A
【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A.?固体中氯酸钾不断分解,其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氧气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故正确,符合题意;
B.?生成氧气的质量从零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会改变,因为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其中钾元素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
B
【解析】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了,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所以他实际量取液体的量与15
mL相比偏小。
故答案为:B。
15.【答案】
B
【解析】
将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充分加热,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钾和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所以反应后试管中残渣有锰酸钾、氯化钾、二氧化锰三种;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答案】
(1)b、g
(2)d、e
(3)a、c
(4)f、h
【解析】?a.水蒸气是无色气体不是白色气体,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b.少量水加热后慢慢消失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丝的硬度较小,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d.在氧气中引燃铁丝变成了黑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e.少量水通入直流电后慢慢消失了,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f.白磷在水下也能燃烧,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g.窗玻璃被小明的足球砸碎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h.双氧水也能分解出氧气,描述的是化学性质;
(1)主要描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是b、g。
(2)主要描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d、e。
(3)主要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c。
(4)主要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f、h。
17.【答案】
(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
(2)稳定
(3)氧化铜
【解析】(1)
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不同,所以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两物质属于不同物质,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古代字画长久保存不褪色;
(3)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氧化铜失氧,发生还原反应;
18.【答案】
(1)长颈漏斗
(2)AD;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能够控制反应速率(或节约药品)
(4)c;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d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氧气
【解析】(1)b是长颈漏斗。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反应装置A,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该用排水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是D,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3)装置C与B相比,C中用了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添加量和流速,所以C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速率(或节约药品)。
(4)若用E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氧气从c进入,空气从d排出。
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满的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d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氧气。
19.【答案】
(1)SO2和氮的氧化物
(2)AB
(3)B
(4)耗尽氧气;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不再继续进入;;;止水夹没有夹紧;难溶于水、不燃烧、不能助燃等
【解析】(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SO2和氮的氧化物;故答案为:SO2和氮的氧化物;(2)汽车尾气排放和焚烧秸秆会形成PM2.5

A和B正确;故答案为:AB;(3)A、节约纸张,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正确;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污染,不符合“低碳”要求,正确;
C、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可以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正确;
D、少乘私家车尽量坐公交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正确。
故答案为:B;(4)①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水被吸入占据氧气的空间,从而达到测定氧气的目的,红磷过量,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故填:耗尽氧气;
②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的现象是: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不再继续进入;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③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是: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处;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