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1)背景: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 2)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4)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结果:
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
(3)任务: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成就: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⑴农业
⑵手工业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参加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内容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问题1: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3: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4: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中共八大
(2)内容
(3)意义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
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
(1)背景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③经济建设方针
2、“三面红旗”
(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为什么?
工农业总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加 11.9 % 15.1 % 4.6%
材料一的原因是:
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
1、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课堂练习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D
2、人民公社中犯的“一大二公”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 )
A、偏离了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