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12: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品析精彩语段,体会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感悟人物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2.教学重难点
1.品析精彩语段,体会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读懂“孤独”,感悟“成长。
3.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和讨论法
4教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他就是
,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进行一场《孤独之旅》
一、初识孤独
1.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本文突出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环境描写)
是的,本文是: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感受孤独
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正是恰恰不多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一)请速读课文,勾画(杜小康)语言。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二)、赏析语言,把握人物
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赏析第一句话。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
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只好。写出来杜小康的无可奈何。)
4、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
(害怕、恐惧,因为他要离开疼爱他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
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读,使范读,生自由读。)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反思:从老师的示例讲解,我们赏析杜小康的语言,要怎样做呢?
示例反思:…………..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总结反思:
明确:1、联系相关内容。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三>
赏析其余三句话。
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提示:你的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1、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千万不可粗略理解为与第一句话时完全一样。)
①地点在(芦荡),初到目的地。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心情该当如何?
引导学生齐读第21段。(害怕、胆怯、希望破灭。)
②他是在何时、何种心境下说的这句话的?
(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感到孤独,非常想家。)
③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的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找生读)
2、该文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
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原著小说这样描写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干巴巴的对话: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可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
4、现在我们看第一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和第二句“我要回家”是不是差不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
……………………
(有点懂事、在逐渐控制情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面对困难。)
5、赏析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
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从第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成熟、勇敢、有责任感、敢于面对困难。“分头”。)
师:这是杜小康找鸭时说的话,那一天天气怎么样?(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36段)很显然这里是运用什么描写?(环境描写)
通过精妙的环境描写,更加突出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杜小康还要孤军奋战。其实我们还可以从语气词、标点符号再来把握人物形象。
如果没有句末的“吧”字或者句号改为叹号,怎么样?(表现不出其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句号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而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已经成熟了。)
6、赏析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感受收获喜悦、激动)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表达喜悦之情。)请问:这里的语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不先喊爸?不先说“鸭下蛋了”(是因为
这里小康看到鸭蛋特别兴奋激动,之所以先喊出
“蛋!鸭蛋!”是突出这份难以掩饰的惊喜)
杜小康一家可谓苦尽甘来,鸭群终于长大了,杜小康也长成人了。
自由演读四句话,体味杜小康的性格特点,等一下找同学来展示一下,看谁读得好。
短短的四句话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本文的主题是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
战胜孤独
面对暴风雨的场景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又会怎么去做?那我们的主人公杜小康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现在让我们直击场景去聆听他的心声。
多媒体出示:聆听杜小康战胜孤独,自我成长的心声,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扮演记者,其他同学化身小康,直击场景进行采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分工,拿出一张纸,共同探究模拟采访提纲,一人当记者(执笔),其余同学化身小康,老师巡回查看各组商讨进度,最后选出一个代表组上台展示)各小组开始行动
特定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舞台,而孤独则是杜小康成长的底色。刚才大家的采访,分明展现了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遭到挫折不颓唐;理解父母,能为家庭分忧;在磨难中成长,有责任有担当的杜成长形象。
?四:畅谈“孤独”(多媒体)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人总要试着去战胜自然,更要去战胜自我!
出示媒体: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写一写你面对困难或者孤独时曾经的心理变化,你又是如何克服、战胜的呢?(如果没时间就放到下节课读书交流会上分享)
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跟随杜小康开启了一趟孤独之旅,感受了他独特的心路历程。走进杜小康其实也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少年时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愿同学们在初三备考的日子里:面对孤独,奋力向上;面对困境,把头高昂;老师愿同你们一起经风历雨,共同成长!最后把一段寄语送给大家,愿我们贡共勉。
教师寄语(多媒体加音乐):
孤独也是一种美。
因为孤独的存在,
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让我们感谢孤独,
并享受孤独吧!
因为经历孤独,
即是经历成长。
谢谢大家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