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名
图形的运动
学科(版本)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节
第六单元第2节
学时
六课时(第二课时)
年级
六年级
二、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2、93页上的内容,教材给出了一幅小朋友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情境图。图中三个少先队员分别用轴对称的方法剪图案,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用按比例放大的方法把图案放大,并通过平移做出板报的花边。通过这幅情境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再现与复习所学过的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而且还能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几何形体蕴藏的美,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对比、应用图形运动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图形运动的知识从二年级就已开始学习了,一直学到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把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全学完,到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再次出现图形的运动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整理、技能的提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解决措施:
利用王青同学的蝴蝶剪纸图案作为数学素材,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接着通过对其中的一个花边的设计进行动态的课件演示,精美的图案设计过程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令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真学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的自主探究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图形变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练习的设计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能整理出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变换特征,并制作出知识结构图表。
解决措施:
老师随意收集部分学生完成的作业单,运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讲评,在讲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图形变换方式的要素,并对这几种图形变换的方式进行比较,归纳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制作出知识结构图表,最后老师再次课件演示图形变换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变换的要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设计思想
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应用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蝴蝶剪纸作为素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个充满现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获取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兴趣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生作业单等。
八、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回顾梳理 构建联系―――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
九、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
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及分析
第
一
环
节
0'07''-3'19''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图形设计采用了哪些方法。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今天六(1)班王青同学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课件出示)
师:一张精美的蝴蝶剪纸图案,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这幅图案,你能发现此图案设计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轴对称。
师:老师给这张剪纸图案装上带花边的相框(课件出示),我们来观看其中的一组花边图案(课件演示这组花边的运动现象),此图案设计又是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平移。
师:蝴蝶剪纸是轴对称,花边是平移。(板书:轴对称、平移)
师:下面我们将目光锁定其中的一个花边,它的制作非常巧妙,先把它……再把它……此图案的设计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旋转、放大与缩小。(板书:旋转、放大与缩小)
师: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我们把它们叫做图形的运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1.学生通过认真观察PPT课件,经过思考和回忆旧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复习学过的几种图形的运动知识。
1. 利用课件展示本班王青同学的蝴蝶剪纸图案作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接着通过对其中的一个花边的设计进行动态演示,精美的图案设计过程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令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第
二
环
节
3'19''-11'14''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单,学生通过画一画、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掌握这几种图形运动的方法。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提出问题,动手操作
师:这几种图形运动的方式,在运动中要注意什么呢?也就是运动的要素,我这儿给同学们准备了一组题目(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下发的作业单,按要求画一画,画好后小组相互交流,开始吧!
1.学生认真阅读老师下发的作业单的要求,根据要求完成任务,通过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回顾已学的图形的运动知识。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老师课前下发的作业单,认真画一画、小组相互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整理中体验图形运动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1'14''-22'33''
通过对学生作业单的分析,进行图形运动知识的梳理,使学生理解并
掌握这几种图形运动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比较异同,形成联系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知识的梳理。
2.根据学生的发言,师适时板书。
3.比较图形运动的异同点。
不同点:轴对称、平移、旋转它们的大小不变,放大与缩小大小变。
相同点:它们的形状都不变。
2.学生对照作业单中的题目在老师的提问下,回顾出这几种图形运动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就是运动的要素。
2.利用实物投影、PPT课件和板书设计,对图形运动的知识进行梳理,此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互补已学知识,在师生交流中完善各知识点,在图形对比中明晰变换特征,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刻的记忆,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比较变换的过程中整理出知识,实现高效课堂,
第
三
环
节
22'33''-29'41
通过对4道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复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一)基础练习
师:同学们,其实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师这儿就搜集了一些,看看它们属于什么运动?(课件出示)
1.下面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属于什么运动?
①钟面上分针转动 ②电梯上下运动 ③照相 ④照镜子 ⑤电风扇转动 ⑥投影幻灯 ⑦推拉窗移动 ⑧剪纸蝴蝶
轴对称( ) 平移( )
旋转 ( )
放大与缩小( )
师:剪纸蝴蝶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坚着画的对称轴,那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课件出示)
2.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里,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整理了一下,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出示)
3.想一想:下面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各有多少条?
师:同学们来给个笑脸,老师现在来变个笑脸,
4.图中A—B—C是怎样变过来的。
1.学生开火车解答问题。
2.学生认真思考,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说出怎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笑脸是怎样变过来的。
1.PPT课件出示基础练习题,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状况,设计了由易到难、层次化的练习,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动的喜悦,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
第
四
环
节
29'41''-38'32'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比例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练习
师:刚才都是你们在做学生,现在转换角色,老师做一回学生,你们当一回老师,来判断一下老师做题情况。
1.把平行四边形向右平移5格。平行四边形按2∶1放大。
思考:
放大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之比是( )∶( )
师:复习了图形的运动,你能利用此知识求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2.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变化角色,学生判断老师做题的对错。
2.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并指名学生板演。
1.课件演示教师做题情况,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的基础上,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运用PPT课件出示原图形和运动后的图形,形象直观地展示图中的影阴部分可以拼成一个梯形。
第
五
环
节
38'32''-40'21'''
课堂总结
形成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结束语:经过今天的复习,老师发现,到了六年级复习阶段,我们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对自己整体的复习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好好地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所复习的知识
通过畅谈收获,再次巩固知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收获的快乐。
第
六
环
节
形成知识结构图表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学生观察表格,回顾图形运动的知识。
本节课的板书显示了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目的——整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第
七
环
节
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整理和复习,其中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整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整理、技能的提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情境呈现数学信息,引发数学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再围绕问题开展研究活动,在探索活动中建构图形运动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模型首先要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本课教学效果较好,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蝴蝶剪纸作为素材,创设一个充满现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获取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激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利用六(1)班王青同学的蝴蝶剪纸图案作为素材,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生动地演示过程,复习了图形的几种运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为后面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化的生活做好准备。
二、实践操作,构建模型
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同时,大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探讨、交流中进行知识的梳理,感悟图形运动的特征和性质,此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分层练习,应用模型
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先是设计了多组练习题,接下来按照练习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内容难度上的层次性进行选择与组合。通过设计这种形式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讲解并存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只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图形运动的学习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但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复习知识时在知识的运用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能深度不够,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