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词析句
快速阅读“被捕前”部分,找出李大钊说的两句话,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我哪能离开呢?
谁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快速阅读“被捕时”部分,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再读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说说这两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 比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
父亲平时对“我”提问的态度。
前后态度的对比:
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的李大钊。
请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乱蓬蓬”看出了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土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囚 歌
叶 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