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第九课
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文体知识
古代散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它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从散文到骈文;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到晚明小品;从汉大赋到东汉魏晋抒情小赋,到南北朝骈赋、唐朝律赋、宋代文赋,这些变化既是文化内部的演进,又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有奇句单行的散文,有骈文,有辞赋。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
所恶
蹴
苟得
不屑
wù
xiè
gǒu
cù
一dān
(
)
食
一豆gēng
(
)
箪
羹
读读写写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一)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二)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一种食器;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容量单位;今义:一种计时工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这种;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4.向为身死而不受
古义:从前;今义:方向
(三)一词多义
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连词
得之则生
就,副词
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名词
得之则生
生存,动词
3.得: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
通“德”,感激,动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动词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甚”的状语“于生者”后置,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何”作动词“加”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3.省略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的后边省略了宾语“礼义”
(五)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六)名句积累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舍:舍弃。
注释: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译文:
原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ɡǒu)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huàn)有所不辟也。
甚:超过,胜过。
故:所以。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注释:
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所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译文: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莫:没有。
则:连词,那么。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注释: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而不采用(的人)。
译文:
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仅,不只。
贤者:贤人。
是心:这种思想。
皆:都。
之:代词,代指上文的“是心”。
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注释: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译文:
原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之: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注释: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译文:
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则:就。
于:对于。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现在写作“德”,感激。
注释: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译文:
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从前。
是:这,这种做法。
已:停止,结束。
本心:天性,天良。
注释:
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译文: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合作交流】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合作交流】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4.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5.“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合作交流】“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6.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合作交流】“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7.“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先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
8.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并正反论证后,第2自然段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最后点明这种“舍义取利”行为的原因正是丧失了“本心”,再一次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重视“义”。
10.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合作交流】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9.“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11.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合作交流】首先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为喻,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形成了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证了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要“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在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紧跟着在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例子,“向”与“今”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2.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交流】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大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1.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合作交流】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这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有关“义与利”的论述,孔子在《论语》里多所陈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富贵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孟子在本篇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些思想,和孔子一样,他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了礼义的考量。后代儒商奉行的“义中求利”,正是很好地践行了孟子的主张;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对孟子的片面曲解和极端发展。在孟子那里,舍生取义只是一种在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并非常态。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勿丧”与“失其本心”?
【合作交流】第1段结尾的“贤者能勿丧耳”和全文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文章的重点语句,具有结论性质。“勿丧”,是指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孟子在本文下面紧接着的一节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这里以心、路比仁、义,创造了内仁外义的理想人格结构。“放其心”,就是丢失了自己的良心。孟子虽然自言自语,却也自成其说,自有其理:鸡犬丢失,尚且去找;良心丢了,为何不寻呢?后世童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即曰:“人之初,生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孟子性善的观点。
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语言流畅,气势恢弘,感情悲壮而高亢。
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力,感情更充沛,读来痛快淋漓。
2.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论证严密,有说服力。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接着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读写迁移:拟写颁奖辞
请参考2018年3月1日CCTV-1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中战斗机飞行员刘锐的颁奖辞,认真阅读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事迹材料,为他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颁奖辞。
刘锐颁奖辞:
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刘传健事迹:
2018年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9
800米高空,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自动化设备失灵……危急关头,身着短袖的机长刘传健,凭着过人胆略和二十年飞行经验,手动操纵,7:46分,飞机成功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机上旅客和机组人员共128人,仅两名机组人员受伤,其余人员安然无恙。一位民航业界专家闻讯,称赞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写法分析】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题干要求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颁奖词。颁奖词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所谓准确,是指颁奖词的用于要能很好地叙述特定评奖对象的事迹。所谓生动,是指用于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要做到这两点。可适当选用一下有意蕴富有立体感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使用一些整句或修辞手法。内容方面,一定要把刘传建的主要事迹与精神描述出来,以体现他获奖的当之无愧。同时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例文】面临生死,
头脑清醒,这是二十年飞行练就的胆魄;危急关头,技术娴熟,你是乘客生命的保护伞。安全飞行,平安回家,是每一个乘客的愿望。
中国民航史上最成功的迫降将是你们飞翔蓝天的新起点!
实践活动:孔孟之道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是儒家学派的奠基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九年级(1)班拟组织“孔孟之道
”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强调主题,营造声势,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一条宣传标语。
(2)“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你知道“四书”“五经”分别包含哪些书籍吗?
“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民族之魂,孔孟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下面两句话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请你任选一句,谈谈感想。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答案】(1)示例:走近孔孟,感受文明。(感悟孔孟思想精髓,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示例:①时间如流水,不停地流逝,要抓紧时间,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②做人要有志气,能坚守节操,具有大义凛然的高尚品格。
【技法点睛】(1)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做好宣传标语拟写试题,在语言上应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要突出创意的新颖、独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让广告(宣传)语达到好说好记好理解的目的。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围绕“孔孟之道”的主题来拟写即可。(2)
本题考查大家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大家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3)
本题考查思维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大家在深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意思是: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句话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志气,能坚守节操。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