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职皆不得超过两届。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完善民主,发展经济
B.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C.轮流执政,实现公平
D.主权在民,民主集中
2.“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4.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的举措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体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
B.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体现
D.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6.邓小平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国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A.依法治国
B.基层民主选举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
7.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1971年,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期盼的是
A.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B.实行“一国两制”
C.尽早实现“三通”
D.达成“九二共识”
9.下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拨乱反正的内容不包括
A.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错误处理平反
B.为刘少奇、彭德怀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平反昭雪
C.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D.粉碎“四人帮”
11.下图的这部影片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通过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牵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庄严的法律不仅严惩了真凶,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完善法制社会的思考。该影片创作背景是
A.全国人大对新宪法修订的影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2.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人民公社的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
1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有
①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②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
③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以下两张照片拍摄于某家博物馆的同一展馆,由此可以推断该展馆的主题是
A.长征
B.抗日
C.北伐
D.文革
16.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爱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A.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D.发展基层民主
17.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曾说:“对香港未来地位的谈判取得成功,将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有效的、静悄悄外交的一项极为突出的范例。”这里“有效的、静悄悄外交”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英两国利益一致
18.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C.民众调查内容是否属实有待商権
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19.下列表述不符合“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A.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祖国统一后,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
D.台湾可保留军队,单独行使外交权力
20.下列不属于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21.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
①“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节制资本”——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耕者有其田”——解放区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
A.无产阶级专政
B.工农民主专政
C.民主政治建设
D.人大代表普选
2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
①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关系 ②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
③亲密的友党之间的关系 ④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之间的关系
⑤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24.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25.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二、简答题
26.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27.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28.
人类文明史上,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多元化的民主政治模式。
请回答:
(1)古代雅典在哪位首席将军执政期间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列举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民主政体的两部法律文献。
(3)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就设有驻藏大臣。
——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向清廷提出:“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1884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13年,北洋政府新建了四个特别区:绥远、热河、川边和察哈尔;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
——摘编自张世明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撤并省制,1954年,撤销察哈尔、绥远和热河三省建制,使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
——摘编自宋月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撤并省制的历史意义。
30.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与策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道:“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材料二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来源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于防卫)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4分)。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10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A
6.C
7.C
8.A
9.C
10.D
11.C
12.A
13.B
14.A
15.D
16.B
17.B
18.B
19.D
20.D
21.D
22.C
23.B
24.A
25.A
26.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看,“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砸烂公检法”,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这都与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27.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
28.⑴伯利克里
⑵①英国《权利法案》②美国1787宪法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
⑶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1)特点: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罝不同的行政机构。
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强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2)变化: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或边疆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边疆危机不断加剧;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边疆地区认识的不断加深。(照抄原文酌情给分)
(3)加强民族自治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0.(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民众法庭、五百人议事会对全体公民开放;
轮番而治:抽签选举陪审员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轮流担任公职。
(2)特点: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
受经济水平制约;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
(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别: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31.(1)分类及理由:
第一类为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主要依靠殖民贸易和军事;(2分)
第二类为18世纪法国、19世纪英国:依靠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除经济军事等传统力量之外,还发挥了软实力的作用)。(2分)
分析: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促进了思想解放,在此指导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启蒙思想还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4分)
(2)共同原因:国内政治相对稳定;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拥有充足的资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
中国衰退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政策。(3分)
(3)对策: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4分)
评价:根据不同条约、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体现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坚持原则外交,使中国完全挣脱不平等条约束缚,彻底结束近代百年屈辱;实行灵活外交,利于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保护革命胜利成果,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