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19: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赤壁赋》《登泰山记》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古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口味文中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理趣。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4、积累文化常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重要信息,分点记录下来。
苏轼 (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照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得亲友营救,当时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結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这就是“乌台诗案”。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赤壁赋》 1082 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即《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赤壁赋》属于“文赋”,"文赋”是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讲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特点由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姚鼐 (1732-1815)清代散文家。 宇姬传,一宇梦榖,,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姚鼐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著有《惜抱轩文集》等,辑成《古文辞类纂》。
《登泰山记》 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目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到正了对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作者把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山高、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事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2、说初读印象。认真阅读原文,表达自己的个性体验,从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注意语言简洁连贯,100字左右。
3、翻译全文,字字落实。注意文言现象。画记不理解之处。
4、理清两篇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两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示例:《赤壁赋》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进行布局谋篇: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一悲一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概括起来就是:描写赤壁之景,山水之乐;抒发箫歌之意,伤时之悲;议论人生之理,达观之喜。
《登泰山记》先写泰山的地理形势,接着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携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然后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最后补记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把自己画记的不理解之处说给同组成员,并请他们为你解答。不能解答的可再次相互探讨,并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交流。
任务二:找出两文写景的精彩段落,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其神韵的。
示例:《登泰山记》中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将泰山的日出景象不同于平原、湖泊的日出景象展现出来,作者捕捉到了泰山日出前后急速变幻所呈现出的动态美。
背景:“大风扬积雪击面。”营造出日出前的环境和气氛,如戏曲舞台主角上场前的紧锣密鼓。
日出前:“极.....五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天地相接处的一线异彩的细微变化,展开具有感染力的描述。“须臾”言其变化之快。
日出时:“日....东海也。”红日高升,气势磅礴,绚丽而壮美。
日出后:“回视....而皆若偻。”看似闲笔,实则锦上添花,表现出阳光的效果,进一步拓宽艺术的境界。
任务三:景、情、理的交融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特征之一,优美丰富而又蕴藉。请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在这方面的运用。
示例:《赤壁赋》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停止变动,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物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作者为“客人“指明出路: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任务四:可从写景抒情方法、文章思路及感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拓展交流
搜集关于赤壁和泰山的诗文对联,探究背后的情思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