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跟踪训练:正确使用词语 标点 选择题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跟踪训练:正确使用词语 标点 选择题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21: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跟踪训练
正确使用词语
标点
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国首个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已于8月1日起正式???????????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
发展的瓶颈。
③市财政局通过集中培训等措施,让操作人员理解和
财政业务,提高了操作技能。
A.施行??
试验??
熟习
B.实行??
实验??
熟悉
C.施行??
实验??
熟习
D.实行??
试验??
熟悉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自这部法律
????以来,
????了多年的就规章也就手中正寝了。
(2)
????室里的
????还没有结束,市场上已经有了产品出售了。
①?施行????②
实行???③
实验??????④试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我们几个都站在牛鼻寨的一个山尖时,脚下是茫茫云海,眼前是________天空,此刻的我们,已经情醉崀山,魂系茛山!
②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小青年能够这样________风发、斗志昂扬。
③安琪________经营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因此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
A.寥廓
义气
独立
B.辽阔
义气
独力
C.寥廓
意气
独力
D.辽阔
意气
独立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论谬论的声音有多大,最终都????????????不了真理的话语。
②青少年有朝气是好事,但思想不够成熟,遇事易冲动,处理问题易????????????用事,应注意引导。
③“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淹没????
义气????
反应
B.湮没????
意气????
反应
C.淹没????
意气????
反映
D.湮没????
义气????
反映
5.下面句子中空缺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
高远,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
②真正的?????
,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
③在种种无奈的迫使下,他还是来到了这块曾经十分向往,而现在却又非常?????
的地方。
A.辽阔????
义气????
彷徨
B.寥廓????
意气????
犹豫
C.寥廓????
义气????
彷徨
D.辽阔????
意气????
犹豫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胐”“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7.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④“天启壬戌秋日”
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
B.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D.“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黔首、黎民都有平民百姓的意思。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烹煮食物,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髙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C.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院、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额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13.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1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晩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市。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18.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绛皓(hào)
19.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2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
骤:多次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
稍:稍微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其阴,济水东流
C.道皆砌石为磴
D.明烛天南
2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2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沛公安在?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28.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29.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经典范例。
B."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C.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D.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3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西周始置,管理军政与军赋,职权大小不定,后
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也指军事主官的僚属。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
“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参乘,古代乘坐兵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参乘”。
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看见好朋友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3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B.芸斋主人说: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C.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作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D.“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
33.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铁路,横跨欧亚6国,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基础。
B.“玉兔”号月球车登月后需要一条“被子”御寒和一个“闹钟”唤醒,承担这两项任务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
C.小王正在专心致志地看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Ⅱ·家常》。叫她,不应;碰她,不理。她仿佛要从家常百味中体会人生百味。
D.她对着妈妈跺着脚大喊:“我的话你听见没有呀?干嘛要做那么多事呀?你知道不知道我不需要你做那么多、管那么多呀?”
3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汁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3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3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蒋莉萍在参加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时表示,中国的智能电网和国外的完全不一样,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所造成的。
C.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D.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3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是由于理财产品的日益增多、产品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带动了大众线上理财的习惯。
C.在北京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寄语毕业生: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为了一时便宜,放弃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D.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38.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_________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_________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A.传承?????不伦不类?????不厌其烦
B.传承?????不以为然?????不遗余力
C.传播?????不以为然?????不厌其烦
D.传播?????不伦不类?????不遗余力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实行、施行”,都是动词,都有“行动、
做”的意思。前者偏重于用实际行动去做;
后者指推行、使事情开展起来。“实验、试验”,都是动词,都有“实际做”的意思。前者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后者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熟悉、熟习”,都能作形容词和动词。
前者指知道得清楚,详细,应用范围广,可以用在人、事、物上;后者指熟练地掌握或了解很深刻,应用范围窄,一般用在业务、
学问、技术操作上。
答案:
2、
解析:
实行?施行?①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如“实行改革”。
②施行:内容得较为具体,如“施行手术”;法令、规章等生效,如“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实验?试验?①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②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有时可带宾语
3.答案:C
解析:①寥廓:指天空高远且空旷。辽阔:指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此语境中的对象是天空,所以选用“寥廓”。②意气:指意志和气概或志趣和性格,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此语境下应选“意气”。③独立:指不依靠别人或单独地站立。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此语境下应选“独力”。
4.答案:C
解析:凡是和历史或者时间有关的,应该用“湮没”,跟“空间”有关的用“淹没”。“淹没”要存在两样东西,并且是具象的,比如“大水和堤岸”“掌声和讲话”等;而“湮没”是非具象的。
义气:①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②有这种气概或感情。意气: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反映: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③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反应:①
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②化学反应;③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5.答案:C
解析:考查近义词的准确运用。辽阔指宽阔的,广阔的。寥廓,形容词,空旷深远的意思。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寥廓?。义气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意气意志气概,志趣性格,主观情绪,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意态,气概。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联系上下文选择C。
6.答案:D
解析:“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7.答案:D
解析: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
1082
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
“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
“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
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壬戌”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622
年。
8.答案:B
解析: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指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9.答案:C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10.答案:C
解析: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11.答案:B
解析: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12.答案:D
解析:古义:平整方正,在何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13.答案:B
解析: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14.答案:B
解析:A项“采”同“彩”。C项“圄”同“圆”。D项“冯”同“凭”。
15.答案:A
解析:③稍:逐渐。⑤及:等到。
16.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为判断句。
17.答案:D
解析:D项,“桐城”为籍贯。
18.答案:B
解析:A项,“砌”读“qì”。C项,“鼐”读“nài”。D项,“膝”读“xī”。
19.答案:A
解析:“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原文为“知府朱孝纯子颍”,即“朱孝纯,字子颍”。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骤:一下子,很轻易地。B项,居:停留。C项,稍:逐渐。
22.答案:C
解析: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烛”,名词作动词,照。
23.答案:D
解析:
24.答案:D
解析:
25.答案:D
解析: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26.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
27.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主调倒装句。
28.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29.答案:B
解析:A项,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合语境。B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使用恰当。C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D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合语境。
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御者在右,另有一人在左陪乘”错误。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31.答案:A
解析:B项第一个顿号改逗号,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同一层并列,港澳台一层并列,小并列用顿号;C项第一个破折号前逗号去掉,“一个房地产商”是对“朋友”的解说,中间不需要加逗号;D项考查冒号的用法,冒号要掌管到句子结束,将第三个逗号改句号。
32.答案:C
解析:A项“还是左拐”后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句子涉及“走到……走到……跨过”三种情况。B项冒号连用错误。第二个冒号可改为破折号。D项“血战长空”是电视剧的名字,应该用书名号。
33.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破折号应为连接号,即“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用连接号“—”;另外,“渝新欧”是专用名词,应该加引号。
34.答案:A
解析:陈述句误为疑问句,问号改为句号。
35.答案:A
解析:B项的毛病属“结构混乱”,本项中“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语承前省略,从语义上看,省略的主语应该是“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而从结构上看,省略的主语是“作者”,这就造成混乱。可以在“成为”前面加上“使之”,从而消除混乱。
C项的毛病属“成分残缺”,句中说科幻迷日益增多表明科幻文化在升温,用“这”代替“科幻迷越来越多”,成为中间小句的主语,没有问题。但是“这”在语义上不能成为后面“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的主语,所以该处缺少必要的主语。该句可以添加主语改为“这种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项的主要问题是“搭配不当”,错误出在“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这个小句,“能否”说的是正反两个方面,即“能很好地传承”和“不能很好地传承”,而受影响的应该是“很好地传承”。可以把“能否”删除。
36.答案:D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两个分句的语序应调整;B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所以选D。
37.答案:C
解析:
38.答案:A
解析:①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广泛散布。记忆不能用来传播,因此选用“传承”。②不伦不类:意思是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颠三倒四。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此处与“概念和表达”搭配,应该是“不伦不类”,做定语。③不厌其烦: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遗余力: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因为语言规范很繁琐,因此选用“不厌其烦”。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