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同步习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逻辑的力量》同步习题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21: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逻辑的力量》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合乎逻辑、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
B.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D. 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 项,“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概念混乱,“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两者都不属于“体育活动”。
B 项,因果关系倒置,《麦田里的守望者》被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不应该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它是经典,所以被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 项,“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自相矛盾,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的应该是后者。故选 D 。
2. 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
A. 不矛盾律 B. 同一律 C. 排中律 D. 充足理由律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反证法的能力。
从题干的选择要求来看,题干要求选出反证法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首先明确何为反证法,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A 项,“不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B 项,“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C 项,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这与“反证法”是一致的,是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D 项,“充足理由律”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故选 C 。
3. 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 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 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 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 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逻辑推理方式的能力。
所谓“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A 、 B 、 C 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
D 项,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故选 D 。
4.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人的口供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 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 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 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
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可以断定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故选 B 。
5. 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 云想衣袋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B.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C. 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并以此为例写出讽喻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A 项,“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运用了排除法。
B 项,一、三句作者分别假设琴声发自“琴上”“指头上”,二、四句以琴“在匣中不鸣”“于指上无声”推出假设观点的不正确,运用了归谬法。
C 项,李商隐不认可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观点,先以“宣室求贤访逐臣”假设这一观点成立,后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反证法。
D 项,“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结论,“身在最高层”是原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
故选 D。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 吴晗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
C. 会议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不是生病了就是路上又堵车了。
D. 别看咱们组的李师傅貌不惊人,年纪又大,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逻辑思维的能力。
B 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有骨气”是“中国人”整体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因此不能推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
C 项,“生病了”和“路上又堵车了”只是张主任开会没到的原因中的两个,还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因此“一定”过于绝对,可以说“可能”是“生病了或者路上堵车了”。
D 项,相貌好坏、年纪大小和思考问题是否周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属于强加转折。
故选 A 。
7. 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 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所以说汪精卫也是有骨气的。
C. 会议开了一半,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B 项,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有骨气”是“中国人”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
C 项,“一定”过于绝对,可以说“可能”。
D 项,肤色、身高与人思考问题是否周密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故选 A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B. 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分子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分子处以重惩。
C. 今天的彩排,本是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就可完成的事,可是老杨故意拖时间,找了我们不少的茬,结果一天下来都没把彩排弄好。
D. 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她趁着网购促销活动之机,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B 项,“仿造假冒产品”应改为“仿造名牌产品”。
C 项,“甚至”是递进关系,“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应改为“一个上午甚至两节课”。
D 项,“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并列不当,“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可将“和”改为“等”。故选 A 。
9. “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一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
A. 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 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应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认为语言应该朴实,不应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 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 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E. 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答案】E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题干中有个小陷阱,“除哪一项外”,意思是找错误最不类似的。首先要了解题干的错误。题干中两个“共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对待:第一个“共同语言”主要指相关的思想话题,第二个“共同语言”主要指语言工具。所以,题干犯的错误为“偷换概念”。
A项, 偷换了“工作”这个概念,前“工作”指“工作时段”,后“工作”为“具体工 作”,错误类似;
B项, 偷换了“形式”这个概念,把“语言形式”中的“形式”给偷换成了“形式主义”;
C项, 偷换了“有意杀人者”;
D项, “小象”的“小”为年龄的小,“小动物”中的“小”为体积的小,同样为偷换概念;
E项, “既不属于……又不属于”和“两者都有点像”前后矛盾,和偷换概念无关。
故选 E 。
10. 下面哪种推断是正确的 ( )
A. 金属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会导电。
B. 共产党领导一切,他是共产党员,所以他领导一切。
C. 天一下雨地就湿了,现在地湿了,所以天下雨了。
D. 鸟是会飞的,苍蝇也会飞,所以苍蝇也是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B 项,“共产党”是一个集体名词,而“共产党员”是个体的身份,所以不能得出“他领导一切”的结论;
C 项,“地湿”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天下雨了”的结论;
D 项,“会飞”的物种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苍蝇也是鸟”的结论。
B、C、D 三项都是不完全归纳,这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归纳推理错误。
故选 A 。
11.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鲁迅先生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两个三段论推理,对这两个推理,下面哪个说法是对的? ( )
A. 第一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B. 第一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C. 两个三段论推理都是有效的。
D. 两个三段论推理都不是有效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三段论推理的相关知识。第一个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两次都不周延的错误,甲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所以不能得出第一个推论。第二个三段论推理是有效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是相同的。故选 B 。
12. 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之一。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A.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过于绝对,其实导致流感的原因很多,不止不经常开窗换气这一种。
B. “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太过武断,因为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一定会被病菌入侵。
C. “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模棱两可,只要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D.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条件关系不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解答逻辑推理题,应逐一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定这些说法的错误,比如说法不能太绝对化。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要求,然后找出文段中逻辑有问题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的判断和解说是否正确。
本题文段中“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这三句存在问题。
C项,“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说法过于绝对,推理错误。语段说的是“经常开窗通风 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所以,“能够有效预防流感”不等于“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故选C。
13. 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 )
A. 《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 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 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 《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概念间的五种关系:①全同关系,如“教师”与“老师”;②包含关系,如“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与“流动资金”;③交叉关系,如“全体党员”和“干部”;④矛盾关系,如“生”和“死”;⑤反对关系,如“牡丹”与“菊花”。
A项,“风景谈”是散文,不是小说,不属于全同关系。
B项,“校长”和“校领导”存在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C项,“南京路”不是建筑,不属于全同关系。
D项,“红烛”是诗名,也是诗集名,这首诗是诗集的序诗,是正确的。
故选AC。
14. 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 ( )
A. 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 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是考查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从逻辑角度分析 :B 项,实质是一个演绎推理 , 结论之所以不成立 , 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 , 但“中国人最有骨气”这个判断是“中国人”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 , 个体未必都具有 ;C 项,句中的“一定”太绝对 , 只能说“可能” ;D 项,句中的肤色、身材与人的思考周密与否没有因果联系。故选 A。
15. 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句是 ( )
A. 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
B.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
C. 凡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
D. 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 , 推断有误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推断能力 。B 项不合逻辑,推断错误。 “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和“我们是中国人”这两个条件推不出“我们是勤劳勇敢的”这个结论,因为这两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不合事实。即使前两个条件都正确, “ 我们”也不一定是 “ 勤劳勇敢的 ”。
16. 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引用论证)
B.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的思想。(举例论证)
C.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对比论证)
D.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举例论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是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明。解答此题要先掌握各种论证正方法,然后根据内容具体分析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 项,“举例论证”错误,句子“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中,把“人的天性”比喻成了“野生的花草”,把“求知”比喻成“修剪移栽”,所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D 错误。故选 D 。
17. 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虽然难以证明,但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映,这就是“逻辑规律”。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 )
A.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 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 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他参加决赛了丁,所以他已经获得了 一等奖。
D. 青年团员要带头学雷锋,我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所以我不需要带头学雷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规律的题目,逻辑规律主要有排中律、矛盾律和同一律,题中 A 项 , 对同一个命题同时否定,违背排中律 ;B 项 ,“ 一触即死,违者法办”,前后矛盾,违背矛盾律 ;D 项有逻辑错误,“带头学雷锋的”也不一定就非要是青年团员不可。
二、语言表达
18. 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倒: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巧?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答案】 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有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 这也是一道内容上的仿写局。所给的问题语段里的一些用语太过绝对了,忽略了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反驳的第一点是针对问题语段的内容进行反驳,第二点是重新例举一个事例进行反驳。仿写的时候注意第一点要针对问题语段,运用陈述句,第二点例举的事例用反问句。如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19.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 读,又有点儿可惜。
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豪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
⑤《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⑥《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 ①违背了同一律。②违背了不矛盾律。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⑤违背了不矛盾律。⑥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不是同一个概念,故而违背了同一律。②前后观点相互冲突、相互否定,违背了不矛盾律。③在“值得读”与“不值得”二者之间必须选一个,而这里却“模棱两不可”,违背了排中律。④此段原文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周在和惠施的论辩过程中,显然歪曲了惠施的原意,偷换了惠施的论点。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原意是否定庄周会知道鱼的快乐。而在④这段对话中,庄周却把惠施的话歪曲成两个意思:其一,惠施承认了庄周知道鱼的快乐;其二,惠施是问庄周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其中第一个意思是庄周强加给惠施的,第二个意思是偷换论题,即把惠施对庄周表示怀疑的问话“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为“你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综上所述,在庄周与惠施的对话中,庄周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⑤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范进的评判自相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⑥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谬种”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是谬论,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指明文段中观点的两处逻辑错误。
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陷入后 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其娱乐化的倾向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认为会摒弃思想。同时,作为电视栏目,它有很强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答案】 ①《百家讲坛》虽追求娱乐,却并未完全摒弃思想;②《百家讲坛》的大众传播性也并不一定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修改语段中逻辑推理有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语段中逻辑推理有问题的句子进行准确修改,根据理解文段中有两处逻辑问题:《百家讲坛》虽追求娱乐,却并未完全摒弃思想;《百家讲坛》的大众传播性也并不一定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21. 补写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
(1)你是新时代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2)猴子不是大猩猩,不知道大猩猩发出的叫声意味着什么。
(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不例外。
(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
【答案】 (1)(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你是新时代青年,……
(2)(同类动物才能懂得相互之间的叫声,)猴子不是大猩猩(猴子和大猩猩不是同类动物),不知道……
(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是企业),小微企业也不例外。
(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
【解析】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三段论,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据此可知:
( 1 )缺少大前提“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 2 )缺少大前提“同类动物才能懂得相互之间的叫声”。
( 3 )缺少小前提“小微企业也是企业”。
( 4 )缺少小前提“审判员都是年满 18 周岁的守法公民”。
22. 阅读下面的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内容,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 了。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卓别林来到第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
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① __________________ )—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② __________________ )——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③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④ __________________ )——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
【答案】 ① 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 ② 第一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鸟窝”发型是第二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手艺 ③ 说明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技术好顾客多 ④ 说明这家理发店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
【解析】 不同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三段论,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本题第一层面的推断大前提是“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小前提是“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结论是“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第二层面的推断大前提是“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理发店整齐干净)说明理发师技术好(差)顾客多(少)”,小前提是“第一家理发店地上到处是头发(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结论是“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技术好顾客多(第二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
23. 下面画线句子有2处不合逻辑,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改正。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① 国与国之争,就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弃的核心。在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是王道。②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③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④ 缩短着从制造强国到制造大国的距离 。
【答案】 ①国与国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装备制造业之争。④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 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国与国之争,就是装备制造业之争”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某种程度”,不是“绝对 ”。“ 从制造强国到制造大国”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