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式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分式的意义》,这节课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课本,上海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内容,在整式的概念、变形与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这既是整式概念、变形、运算的知识的发展,又能巩固整式概念、变形和运算的技能。分式的变形和运算是建立在整式的变形和运算的基础上的,所以分式的变形与运算,必须以整式的变形和运算作为基本工具。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明确分母不得为零是分式概念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并会求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
方法与过程能力:
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3、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转化思想的教学,渗透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
学重
点:准确理解分式的意义,明确分母不能为零。
教
学难
点:准确理解分式的意义,明确分母不能为零。
教
学方
法:分组讨论
教
学手
段:多媒体演示
实物投影
教
学过
程:
教学内容:
引入:
(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代数式?
学生独立思考
回答问题(代数式是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者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者字母液时代数式)
2、举例说明,在代数式里,我们学过那些式?
知识的回顾
学生回答:学过单项式、多项式。
师问: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什么呢?
生答:整式。
(二)、问题:
为了响应上海市全民健身的号召,某同学每天开始练仰卧起坐,该同学a分钟作了98个仰卧起坐,那么它每分钟做多少个?
学生口答: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问:这是整式吗?
生答: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问:如果不是,请哪位同学为它命名。
学生分组讨论:
(利用类比分数的方法)尝试说出“分式的概念”
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然后教师讲解
分式概念的讲解:
一般地,两个整式A、
B相除时,可以表示
为
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
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点评: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分式的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练一练: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
,
,,
学生口答:
同学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讲评。
做一做:用分式表示下列各式
(1)(x+2)÷y
(2)
(2x-1)
÷(x+1)
(3)
2x:(y+1)
由学生自己举几个分式的例子,同学之间互相考一考:(5组)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点评:通过
练一练、做一做,进一步巩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学生利用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来归纳有理式的分类
类比数学思想的进一步渗透
有理式的分类:
单项式
有理式
整
式
多项式
分
式
思考:
当A、B为何值时,分式
(1)无意义
(2)有意义
(3)分式值为零
①当分母B=0时,分式
无意义
②当分母B≠0时,分式
有意义
③当分子A=0,且分母B≠0时,分式值为零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讨论结果
由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a)
分母中含有字母;(b)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c)当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深刻理解分式的概念
讲一讲: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学生口答
教师讲评,课件给出标准的书写格式。
想一想: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2)
(3)
拓展训练:
1、当x取何值时,
的值为非负数?
2、已知:y=
,x取何值时,
(1)y的值是正数;(2)
y的值是负数;
(3)
y的值等于零;(4)分式无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解题过程。
几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反思,学生小结:
谈本节课的所得,收获、或本节课感到遗憾或不满意的地方(大家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有的学生说:他知道了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
有的学生说:他知道了分式何时有意义,何时无意义?分式何时的值为零?
3、
有的同学说:这节课没有被老师点到名字回答问题,感到很遗憾。
4、
有的同学说:他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他很自豪,很开心。(因为他做的题被放在投影仪上打在大屏幕上)
5、
有的同学说:我出的题考倒了同学,我很开心。
6、
有的同学说:---------
本节课我既运用了“发现—渗透”模式,又运用了“讨论—反馈”模式
附:
“发现—渗透”模式
[模式名称]“发现—渗透”教学模式.
[模式特点]
原理由学生发现,证明由学生完成,于应用中加深理解,
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逐步转向掌握)贯穿于始终.
[操作过程]
创设情境,以旧托新;引导探索,发现结论;科学论证,形成原理;
示例练习,促进保持;变式训练,点拨方法;挖掘内涵.
“讨论—反馈”模式
[模式名称]“讨论—反馈”教学模式.
[模式特点]
在富情趣的氛围中,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方式,
通过教师的引发、指导、反馈、评价,学生的探究、
讨论、交流、练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
使其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学到知识,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操作过程]:
体验鉴赏,设问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指导探究,交流结果;
互辩互启,反馈评价;统一认识,深入探讨;获取定论,练习巩固;反思矫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