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课件(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5 22: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现潜藏的逻辑的谬误
一、冰山一角初相识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概念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鲁迅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己明明偷了别人的书,却死不承认,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别人为什么笑他?因为“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意义虽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则是完全一致的。“偷”和“窃”在概念上本是全同关系,孔乙己却硬把它们说成全异关系,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结果当然就引来了嘲笑。此外,如“学校”和“中学”属于包含关系的概念,“青年”和“学生”属于交叉关系的概念,“战争”和“和平”属于矛盾关系的概念,“黑”和“白”属于反对关系的概念。
“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请学生举例,如“中国首都”与“北京”。 “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请学生举例,如“中学”与“学校”。 “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请学生举例,如“青年”与“学生”。 “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请学生举例,如“战争”与“和平”。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请学生举例,如“黑”与“白”。 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三、拨开云雾终见日
1.逻辑的基本规律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2.小组合作探究 全班分成8个小组,对应地完成课本上的任务1,每组推选1名组长进行成果的汇报
四、水到渠成辨谬误 1.完成任务2
课本上任务2里边列举了“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同学们去研究下各自违反了哪个逻辑规律才导致的这些逻辑错误。
明确: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所以,同学们平时还要多留心注意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明确病句除了语法性的错误外,还要注意“不合逻辑”的逻辑性病句,从而自觉地借助逻辑知识修改逻辑错误的病句,促进语文学习,进一步避免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犯类似的逻辑错误,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活动任务】
1.下面对某些概念下的定义都不够准确,其错误是什么?
(1)商品就是劳动产品。
(2)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3)新闻就是对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犯罪等)的报道。
(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答案:(1)定义过宽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比喻定义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
(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参考答案:(1)概念“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2)“女同学”与“团员”“班干部”之间有重合。(3)分类标准多样,不能并列在一起。
(二)判断
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判断。因为概念总是分散的,需要把它们组合成判断,才能进入思维过程。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比如:“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杨利伟。”“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些句子都对某一事件作出了明确判断。而像“今天会下雨吗?”“请把烟灭掉!”这样的句子则只是表示疑问或祈使,而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
【活动任务1】
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参考答案:性质判断不当,“雄鸡”不是“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参考答案:否定失当,多用了一个“不”。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参考答案:“老师”和“作家”有交叉关系,不能二选一。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参考答案:前后内容不对应,可把“和”改为“或”。
【活动任务2】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参考答案:两个“鲁迅的作品”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集合概念,后一个是非集合概念。
2.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参考答案:既然是拿破仑的头骨就不可能是他小时候的头骨。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参考答案: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学习活动二】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不合逻辑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倒置等。
【活动任务】
指出下列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参考答案:划分不当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参考答案:自相矛盾
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参考答案:强加因果
4.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 认识推理
推理,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推理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这些都是推理的语句表达形式。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传统逻辑按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或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或个别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活动任务1】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你能推断出他们三人各自的职业吗?
参考答案:姓王的是话剧演员、作家;姓刘的是音乐家、诗人;姓陈的是美术家、工人。
【活动任务2】
请简述下列案例的推理过程。
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参考答案:前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门入”,楚国不是狗国,结论“所以我不从狗门(小门)入”。
2.《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参考答案:石兽掉入河中,可能在掉入点(水中),也可能在下游,也可能在上游;水中没有,下游没有,所有一定在上游。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参考答案:北京的白菜在浙江比较稀少,很珍贵;福建的芦荟在北京很稀少,很珍贵,所以任何东西如果稀少就很珍贵。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如果有人私(偏爱)你、畏你、有求于你,就不会对你说真话,所以你就会受蒙蔽;现在宫妇左右私(偏爱)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人有求于王,所以他们不会对君王说真话,所以君王就会受蒙蔽。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论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还是独自思考问题,都要经常证明什么或反驳什么,证明与反驳都叫作论证。
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要学会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在写作议论文时,我们要学会间接论证,学会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活动任务1】
读短文,填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  子
惠  子
论据:子非我
论据:子非鱼
隐含前提:不是我就不知道我的想法(知鱼之乐)
隐含前提:不是鱼就不知鱼之乐
论点: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论点:安知鱼之乐(你不知鱼之乐)
【活动任务2】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文中的逻辑链条。
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该反击,而应放低姿态、委曲求全,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幼稚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有的人没有看清美国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是零和博弈及霸权思维在作怪。从历史上看,自从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以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或超过其60%时,美国就会下狠手打压。当前,美国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一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那种认为只要中国示好让步、美方就会止步的观点,误判了中美经贸摩擦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没看透美国一些人的霸权本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只有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不会委曲求全。因为中国有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委曲求全论者大多认为中国比美国实力弱,与美斗争中国必输。应当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固然会对我国对外开放、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但以全局、长远的眼光审视,这种影响总体是可控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明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结,都是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从维护国际基本道义准则出发,中国不会委曲求全。美国一些人无视多边贸易规则,单方面对多国提高关税,严重干扰基于市场规则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损害全球自由贸易基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给整个国际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失道”一方,中国是“得道”一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一方自当秉持正义、伸张正义,与不义之举作坚决斗争。
从历史上看,那些被美国当作竞争对手而受到打压的国家,有的曾经采用过退让策略,但并没有换来美国的“高抬贵手”,反而使自己错失发展良机。
从更深层看,对美国一些人在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为的本质应有清醒认识,不可抱有幻想。多年来,美国努力把自己打扮成“无私”“自由”的国际体系领导者角色。但是美国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更多体现出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自私算计,不但正在侵蚀二战后构建起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在摧毁其自己设计的国际形象。美国一些人此前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只是美国实力高高在上时的幌子,一旦实力下降、发展受挫、国内不稳,就会把那些用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观扔到一边,大行霸权之道。
中国对待中美经贸摩擦的立场和态度一直是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中国不会畏惧美方升级经贸摩擦的威胁,一定会坚决斗争到底。同时,中国始终坚信,国与国之间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将继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8月29日)
答案示例:
原  文
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1】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该反击,而应放低姿态、委曲求全,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幼稚的,也是非常有害的。【2】
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有的人没有看清美国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是零和博弈及霸权思维在作怪。从历史上看,自从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以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或超过其60%时,美国就会下狠手打压。当前,美国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美国一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3】那种认为只要中国示好让步、美方就会止步的观点,误判了中美经贸摩擦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没看透美国一些人的霸权本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只有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4】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不会委曲求全。因为中国有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委曲求全论者大多认为中国比美国实力弱,与美斗争中国必输。应当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固然会对我国对外开放、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但以全局、长远的眼光审视,这种影响总体是可控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明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结,都是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从维护国际基本道义准则出发,中国不会委曲求全。美国一些人无视多边贸易规则,单方面对多国提高关税,严重干扰基于市场规则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损害全球自由贸易基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给整个国际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失道”一方,中国是“得道”一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一方自当秉持正义、伸张正义,与不义之举作坚决斗争。【5】
从历史上看,那些被美国当作竞争对手而受到打压的国家,有的曾经采用过退让策略,但并没有换来美国的“高抬贵手”,反而使自己错失发展良机。
从更深层看,对美国一些人在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为的本质应有清醒认识,不可抱有幻想。多年来,美国努力把自己打扮成“无私”“自由”的国际体系领导者角色。但是美国一些人的所作所为,更多体现出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自私算计,不但正在侵蚀二战后构建起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在摧毁其自己设计的国际形象。美国一些人此前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只是美国实力高高在上时的幌子,一旦实力下降、发展受挫、国内不稳,就会把那些用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观扔到一边,大行霸权之道。【6】
中国对待中美经贸摩擦的立场和态度一直是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中国不会畏惧美方升级经贸摩擦的威胁,一定会坚决斗争到底。同时,中国始终坚信,国与国之间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将继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8月29日)
批 注
【1】用题目提出观点。
【2】引入虚拟论敌即错误观点,并指出其错误。
【3】原因归结,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指出美国打压的必然性。
【4】重申错误观点的危害,自然引出本文观点。
【5】以上两段,从不同角度阐明中国不能委曲求全,必须应战。
【6】以上两段,从历史教训和深层原因的角度阐释为什么不能对美国退让。
【活动任务3】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可选用下面的辩题,也可自拟辩题。
参考辩题
1.正方:知识就是力量 反方:知识不等于力量
2.正方:“班门弄斧”不可取 反方:“班门弄斧”又何妨
3.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4.正方: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反方: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5.正方:挫折有利于成才 反方:挫折不利于成才
6.正方:个人的命运由个人掌握 反方: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
答案:略
【活动任务4】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写作指导写驳论文,应首先引述错误观点,树立靶子。可直接引用原文内容,也可进行概括,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指出其片面性或危害性;或分析持这种观点者依据的论据,指出其论据的不可靠或不典型或不全面等,从而证明其论点不成立;或分析其论证过程不合逻辑或不严密,从而证明其论点不成立。接着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重申自己的观点。